从一座蚯蚓塔到一片森林
从一处本杰士堆到整个公园
我们用一个个小小的友善设施
连接一张看不见的绿色网络
11月10日,万桥计划在坪山区燕子岭公园顺利展开,本场活动特别聚焦于“地下工作者”蚯蚓和地表的昆虫、爬行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需求,为它们搭建友善设施。
01蚯蚓塔:地下生命的能量补给站
“地下工作者”蚯蚓,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无脊椎动物,它们通过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性,为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有“生态系统工程师”之称。
蚯蚓能分解有机物;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蚯蚓能改善土壤污染;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蚯蚓是腐食性动物。
蚯蚓的存在使得土壤更加肥沃和松软。但在城市化的今天,它们的栖息地日渐缩小,食物来源也变少了。
为蚯蚓搭建能量补给站——蚯蚓塔,正是为它们提供稳定生存环境的一种方式。
蚯蚓塔利用有机废料如果皮、菜叶和蛋壳等,丰富蚯蚓的食物来源,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也为土壤微生物的繁荣打下基础,从而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布老师细致地演示了如何搭建蚯蚓塔,介绍了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并强调了在使用工兵铲时的安全操作要领——每位挥铲者和周围的人都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所有参与者被分成四个小组——凤凰组、眼镜王组、老六组、好高组。每个小组由孩子们自由组合,并在家长的辅助下开始分配任务。
各组领取了材料和工具后,在布老师的指导下,选定了适合搭建蚯蚓塔的位置。整个过程中,有的小朋友负责挖洞,有的进行解说牌创作,还有的负责蚯蚓塔的艺术绘画。
经过近一小时的协作,好高组率先完成了蚯蚓塔和解说牌的制作。最后,各组将带来的蚯蚓零食小心地放入了蚯蚓塔中。
大家都在期待着蚯蚓塔迎来第一批“食客”。
从第一座蚯蚓塔开始,我们就像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蚯蚓在黑暗中翻动土壤,唤醒沉睡的大地,滋养着新的植物根系,而每一根新生的幼芽,都记录着生态循环的故事。
02本杰士堆:地表生物的安全庇护所
天色渐暗,我们进入了活动的第二部分,在林地中搭建本杰士堆——一个由树枝、落叶等自然材料堆叠而成的“小城堡”。
家长们投入到木材的搜集工作中,小朋友们在林地旁的广场上设计了解说牌,分工协作,十分钟内就完成了一座结构稳固的本杰士堆。
在这个隐秘的角落,会出现哪些小型兽类、鸟类、土壤动物和爬行动物呢?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每一只小动物的停留,都是自然对我们努力的回馈。
城市不应成为钢筋水泥的孤岛,而应该是万物共生的乐园。
我们期待将这份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热爱延续到更多的角落,期待有更多人加入这场“搭桥”的行动,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呼吸,自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