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坪山新区管委会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坪山新区 发布时间:2015-03-11 17:45:00

——2015年1月27日在龙岗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坪山新区管委会主任  吴德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坪山新区管委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坚持“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促发展、新区走新路,以改革论英雄、以质量论高下、以作风论优劣,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年”和“城市质量提升年”活动,突出抓改革、强法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提质量、促创新,加快构建梯次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强建设、优环境,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突出惠民生、促和谐,提高民生福祉水平。在质量提升中实现了新跨越,在改革发展中增创了新优势。

  初步预计,全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9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0.0%;固定资产投资214.19亿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99亿元,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6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88亿元,增长14.0%;两税收入54.55亿元,增长8.8%;外贸进出口总额172.26亿美元,增长11.1%。

  (一)制度创新引领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以改革论英雄”不动摇,34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其中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双双跻身深圳改革“英雄榜”双满分项目。“双区”建设示范引领。新区是全市唯一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的“两区”城区。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突破。以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综合叠加四项改革任务,20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全部实现政企社企分离,核心引领、多元共治为特征的“1+2+1+N”社区治理新架构搭建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力量的“四社联动”社会治理体系孵化成型,群众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坪山社区基金会正式成立,构建了“党委领导有力、政府主导作用凸显、社会各方多元参与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新华社播发通稿对新区基层治理改革经验予以专门报道,基层治理改革的坪山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度推进。南布、沙湖“整村统筹”土地整备进展顺利。中心区形成“单元统筹+子单元从快开发”土地二次开发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揽子解决。积极探索原农村土地市场化路径,成功推动坑梓龙田社区率先试点“农地入市”。坚持制度查违,构建起“批、监、管、查”一体化监管系统。“智慧城市”建设开启“智慧生活”时代。建设695个无线热点AP,覆盖新区95%以上公共场所。全面推进“织网工程”建设,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居民在家中就能自助申请办理常办事项;推出政府在线APP等特色服务和平台,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智慧体验”。“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十大解决方案”之一。低碳生态试验区建设打造“绿色坪山”。在全市率先建立建筑物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全面建设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环境、绿色保护、绿色能源、绿色开发等“六大绿色系统”。启动绿色建筑标准化试点,绿色建筑面积达151万平方米。推出大气治理“坪山47条”,AQI优良天数为326天,优良率达89.6%,位居全市前列。

  此外,基层治保组织建设和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全市现场会先后在新区召开。在行政审批、招投标、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决策、行政执法服务体制等各项改革均取得良好进展。

  (二)质量型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深圳质量”发展理念不动摇,使质量成为稳定增长的动力,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质量效益继续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高于全市平均水平,GDP、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21%和20.9%,新区作为全市新的区域增长极日益凸显。在增长速度上体现“稳”的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进”的特征尤为明显。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4个百分点,税收分成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93.3%。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增长5.17%。化学需氧量消减量、氨氮消减量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47.8%和101.5%。万元 GDP 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25%和1.33%,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支撑了经济更高质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继续改善。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注册地在新区的坪山珠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预计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5.6%。外贸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加工贸易加快调整升级,新兴综合性物流业加速发展。保税物流全年进出口总额达78.74亿美元,同比增长87.87%,占进出口总额45.7%。经济活力继续增强。社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首次突破80%大关,政府投资带动力增强,社会投资活力全面释放。外资引进实现新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乐安居、金茂园、天虹购物广场等商业配套日益完善,社会供应日益充足。

  (三)优化升级推动产业新发展。坚持产业定力不动摇,实施存量优化、增量优质“双优”工程,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形成梯队有序、层次分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梯次分明。生物、新能源、文化创意、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继续发展,尤其是生物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分别达到41.6%和89.3%。文化产业再添海外华文、中央新影2大重大项目。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率先发布国内首个区域级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机器人等产业。企业结构量升质优。各类企业从2010年3千余家迅速增长至1.5万家,增长400%;商事主体则从1.1万家增长至4.1万家,增长近272%。各类投产工业企业近3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及关联公司51家,外商投资企业92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总数达8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3家,较2009年增长4.6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23.51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60%。传统产业落后产能淘汰加快。全年淘汰清理和转型落后产能企业405家。其中,淘汰重污染企业27家,无证无照经营主体171家,清理低端企业和来料加工转型企业207家。2010年以来,累计淘汰和转型落后产能企业1484家,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社区集体经济转型步伐稳健。10个转型升级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启动新一轮试点项目的遴选工作。优质项目加快聚集。全年引进产业用地项目20余个,计划投资总额112亿元,预计产值498亿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金威源、国宝造币和豪恩声学等3个项目竣工投产,预计年产值约23亿元;德塔电动车、凯中精密、潮商总部、中小企业总部大厦等10个项目正式开工,预计总投资35亿元,年产值约42亿元。优质载体建设提速。“三大产业基地”和“五大产业园区”等建设及其配套逐步完善。出口加工区申报综合保税区工作方案已上报省政府。新能源汽车基地引进企业18家,其中15家建成投产。生物医药基地已引进企业32家,其中10家企业已投产,2家在试生产;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一期)正式开业运营,已引进郡是医疗、天悦制药、宝济医药等8家企业入驻,二期即将进入前期策划阶段。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开工建设,已引进新宙邦、潮商商会等6家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企业。海科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园(一期)顺利开园,引进了博富隆新材料、亿立方生物技术等9个项目。留学生创新产业园(孵化器)引进了壹生科、佳森医疗、美吉康丽等7个项目。

  (四)要素聚集增添创新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推动创新从区域创新向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转变。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成功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建立南方低碳经济标准化研究院,搭建国际标准化合作平台,以标准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先机。正积极引进国家商用密码检测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沈阳药科大学深圳生物药物研究院产业化项目、振华科技“振华宇航器件园”等重大科研平台。国家省市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25家,较2009年增长5倍。实施“聚龙计划”,累计引进国家级、地方级领军人才22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4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年度专利申请总量为2599件,同比增长26.97%,高于全市24.8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企业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42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4.52项,与全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国际专利(PCT)授权方面,约有发明专利291项,实用新型25项,外观设计136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43项,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113件,10家企业获得了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沃尔核材、超频三科技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一等奖。比亚迪全球最大用户侧铁电池储能电站和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先后落成,其电动大巴被英国低碳汽车合作组织授予“低碳重型汽车年度大奖”。德塔电动汽车公司组建了全球第一条防爆汽车生产线,并成功生产全球第一辆纯电动防爆车。

  (五)城市建设注入城市发展新活力。城市空间加快整合。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分别完成土地入库2.14平方公里和7.07万平方米。推进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试点,受理各类违法案件(线索)2281宗,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继续保持永久性违法建筑“零增长”。开展政府储备土地专项清理行动,共清理储备用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积极盘活辖区存量土地资源,成功收回土地面积8000平方米。重点片区开发提速。中心区正山甲、飞东、新和、飞西等4个城市更新项目进入拆迁阶段,涉及土地约90万平方米,平均土地贡献率约40%,远高于全市28%平均水平,预计政府无偿收回净地约36万平方米。站前路、和乐路北段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龙坪路、兰竹西路等配套设施顺利推进。城市配套持续改善。体育中心二期网球中心、人民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院急诊大厅顺利投入使用。聚龙医院主体封顶。文化综合体、坪盐通道、东部过境高速全面动工建设,南坪三期快速路、市第九高级中学、健宁医院开工建设。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1%,比2010年提高了12%。城区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燃气管网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空气质量AQI优良率分别是特区一体化新三年计划目标值的109.3%、142.7%、101%、114%。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启动国际化城市环境建设,绿化及环境提升投资规模达3.68亿元。LED路灯改造工程和重要节点景观提升工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中山大道、厦深铁路坪山站等区域周边环境提升已完成前期工作。坪山河流域干流、汤坑水等7条支流水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开通9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占公交线路的12.2%。投放新能源公交车数量达80台,新能源公交占公交车总数比例增至25.2%。环境园整治取得良好成效。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启动“现代市民”培育工程,设立“市民学校”50个。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每日巡查,开设文明创建曝光台,推动631个社区宣传栏、698个公交牌及20个市场的全面整治,形成全民共同监督不文明现象的良好创建氛围。公共安全基础夯实。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全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5.6%,八类暴力警情下降11.3%,下降幅度排在全市前列。坪山办事处省挂牌督办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通过省验收组验收。全年未发生影响较大的火灾、治安灾害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六)民生优先带动社会福祉新提升。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补短板、兜底线,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民生幸福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大幅提升。42项民生实事全部按进度完成,新区财政对九类民生投入达16.6亿元,比2010年增长86.5%,占公共财政支出63.4%。其中,教育、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分别高达22%和30%。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民办学校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幼教长期从教津贴“四贴”经费同比增长约50%。新增公办学位1175个,学前学位1000个。“零就业家庭”连续5年动态归零。全年保障性住房开工2864套、竣工341套、供应2019套。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常态申报制度。每千人总体学位数从2010年的68座提升到107.9座,增加58.6%;学前毛入园率平均达到98.6%。教育水平再创新高。成功引入深圳同心慈善基金会共同创办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探索出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教育体制新模式。成功嫁接北京十一学校教学资源,联办“北京十一学校坪山分校”。2014年高考重点本科总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重点本科上线人数为204人,上线率为21%,远超全省8%重点率。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成功引进深圳大学共建共管妇幼保健院,并引进汕头大学马廉教授团队进驻。与中山大学、湖北医药学院、广东药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全面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完成签约服务6363户,提供服务超过6万人次。社康中心全科诊疗人次达64万人次,占全区公立医院门诊量的45.38%;人民医院社康门诊量在全市率先超过医院本部,占全院门急诊人次的55.4%。近3年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为0,围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降低。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引进世界网坛名将费雷罗先生在新区创办国际网球学院,是国内目前最具规模的网球学院。成功举办ITF男子、女子巡回赛、ATP网球挑战赛等国际性赛事。成功举办新区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新区选手夺得市第十六届“网协杯”业余网球团体赛冠军,市击剑公开赛4枚金牌,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女子团体冠军等佳绩。文化事业屡获佳绩。举办首届企业文化节、首届台湾夜市文化美食节、首届社区才艺大赛、“第一朗读者”活动等特色文化活动600余场次。涌现出一批文化好作品,歌曲《丰碑》获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兰》获得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花会音乐类金奖,诗歌《纸上还乡》获得首届省“桂城杯”诗歌奖唯一金奖,舞蹈《同桌的你》获得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类银奖。社会建设和谐推进。设立总规模1个亿的“促进社区发展专项资金”。在全国首创生育关怀项目“孕妈咪驿站”,并成功入选全市“风景林工程”盆景培育计划。在全市率先成立新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会,积极引导社会多方参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组建全市首支民主党派义工服务队,开展“义诊、义教、义助”等活动。六和社区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六联、沙田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汤坑、碧岭等17个社区获评“广东省宜居社区”。

  (七)“两型一化”推动作风效能新转变。坚持狠抓作风建设不动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型一化”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服务型政府建设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政府服务外包制度文件,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代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无偿代理服务,办结项目提速32%。流程更加精简,21家单位共梳理出十类行政职权事项共2257项,调整行政职权事项123项。城市更新办理时限从494个工作日压缩到385个工作日,改革成效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被国家行政学院写入《行政改革内参》报送中央。智慧型政府建设提质提效。依托“织网工程”,提供上门待办服务和43项“一窗式”常办事项。推出全国首个政务信息互通共享新机制,建立政务办理协同平台、“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和决策支撑平台。网上办事大厅投入使用,企业和群众进入“指尖”办事时代,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即可随时享受网上咨询、跟踪评议等服务,足不出户就可知晓辖区内300项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区级事项管理系统,镇街办事站、微信平台、城市问题“随手拍”和“网上民声”平台等全部上线,并通过分拨机制倒逼责任部门快速处理,行政效能大幅提升。法治化政府建设全面加快。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区级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报备工作,积极落实区级规范性文件备案要求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坚持依法决策,修订完善《坪山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议事规则》。加强法治宣传,新区广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们坚持用新视觉把握新常态,以新思路促进新发展,更加突出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动了各项事业有质量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直各部门、各驻区单位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得益于龙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龙岗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也凝聚着新区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新区管委会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关心、支持坪山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依然深知,这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新区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经济发展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城市发展建设欠账多,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亟需加快完善。四是政府效率和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这些问题和差距,我们将认真面对,全力解决。

   二、2015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向好,改革效应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融入湾区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释放改革和法治双重红利,构建更加多元稳定的质量型增长动力,推动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重要批示要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围绕“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突出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坚持质量定力、高位稳增长;创新驱动、加快调结构;绿色低碳、从容建新城,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努力争当“四个全面”的排头兵,加快把坪山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深圳东部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5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4%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4.25%左右。

  (一)坚持改革定力,努力为改革立制。深化正在推进的改革,着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成果。一是围绕全国性改革项目寻求制度突破。深入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按照“一平台四体系六工程”建设规划,率先探索建立社区服务中心资源准入制度,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建设,率先探索建立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第三方评估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率先探索建立区级政府“智慧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落实试点方案,率先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破题;深入推进“低碳生态试验区”建设,以坪山河流域整治为契机,率先探索“水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土地开发+投融资”四位一体综合开发新模式。二是围绕市级改革项目探索制度经验。推动社会建设“织网工程”试点区建设,率先建立健全社会建设业务数据库,开发跨部门专题应用系统,并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区建设,加快推进编制权责清单工作,出台全区行政职权目录以及职权运行流程图等制度规范;推动“公交都市”示范区建设,构建城市规划建设与交通承载能力和谐一体的交通拥堵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建设,进一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下一步基层体制改革提供制度经验;推动全市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试点区建设,大胆探索社区统建楼入市机制,为全市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三是围绕区级改革项目形成制度成果。探索国际通行规则试点,出台国际化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国际化城区建设顶层设计,并选取若干个国际通行规则试点项目先试先行;探索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培育新机制,引导流动人口成立自助、互助、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按照“社团+项目+骨干”模式,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探索公益慈善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微慈善”,加快建立现代慈善组织运作管理机制和发展慈善事业经营模式。四是固化提升改革保障机制。强化改革督导机制,健全完善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公共评议评价机制、重大决策制定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程序,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风险评估。进一步加强改革研究机制、激励机制和宣传机制,健全完善改革英雄榜、改革评分制等做法,固化提升“微改革”项目常态化遴选机制和推行机制,包容和鼓励各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建立坪山新区“改革大讲堂”,举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知名专家为新区改革授课指导和建言献策,相关改革项目纳入重大民生决策咨询委员会论证程序。

  (二)加快法治建设,努力为法治立信。坚持破立并举,提高依法治区的能力和水平,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一流法治环境。一是推进政府职权法定化。加快审定和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公开行政职权目录、职权运行流程图,理顺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府顾问制度,切实增强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凸显新型功能区特色的法治城区考评体系。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优化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探索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管理机制,搭建项目审批协调平台,提高政府的规划管理行政能力。加快推进行政权力监督常态化机制,通过构建新区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业务流程监察全覆盖。二是规范和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集体讨论制度,修订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法律顾问、专家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常态化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办法,全面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三是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借助“织网工程”优化基层行政执法力量配置。与人民法院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创新行政执法工作方法、拓宽行政执法工作途径。探索推进重点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化,建立重点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行政执法廉洁性评估工作方案,定期对行政执法权力运行进行评估。四是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探索建立社区、办事处、新区三级矛盾排查的工作机制,通过全面覆盖、相互协调、高效运行的联动调处化解模式,推动“大信访中诉讼小复议”向“小信访中诉讼大复议”转变。深入推广人民调解“福田模式”,加强8个人民调解室的规范化建设。探索“社区微法庭”建设,以“流动巡回法庭”、“模拟法庭”、“法治讲堂”为载体,推进社区法治教育工作,依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五是提升法治氛围。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法治工作队伍,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和法律顾问队伍配备。创新和丰富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建设一条法治大道,打造一个法治周,构建一个法治示范社区,通过建设普法讲师团的实体宣传平台和“智慧坪山”网络媒体宣传平台,逐步实现普法全面覆盖。

  (三)坚持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新兴产业名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圳发展湾区经济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重大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四化”聚力,打造质量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主动适应传统产业发展趋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引入智能生产设备,加强智能工厂建设,实现智能生产,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设立产业创新基金,探索“产业公地”模式,引导和组织企业联合投资,共享创新成果。加大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制定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奖励政策,全力推动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向智能型、创新型、绿色型“三型转变”。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新能源汽车基地发展规划和生物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产生比较优势。抓好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建设,加快康哲、理邦、安特高科、新产业、一致药业、邦健、海滨等7个重大生物医药项目建设,加快沃尔核材、德塔电动车、沃特玛等3个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海外华文、中央新影等文化产业项目落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和质量实现“双量提升”。三是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化布局。加快培育生命健康、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做好机器人产业加速器和孵化器的前期研究,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加大对未来产业在创新、金融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组建未来产业专家委员会、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等手段,加强对未来产业的保障和服务,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四链协同”的产业格局。四是推动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化完善。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湾区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联盟、融资服务、总部基地和保税物流等四大平台。创新联盟上,力争科技创新联盟达到2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5亿元。融资服务上,加快引进银行分支机构,构建融资服务体系。总部基地上,加快中小企业总部基地、潮商总部基地和时尚创意总部基地建设,重点推进苏宁粤东地区管理总部项目。保税物流上,通过出口加工区转型,加快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五是坚持质量招商。把目光投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目标企业名单,力争引进1家世界500强企业。要丰富招商渠道,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高交会、文博会等高端会展,加强与创新联盟等中介机构合作,探索与国信证券、广发证券、创投公司等机构合作,争取将一批高端企业引进到新区。六是打造优质产业载体。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加强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五大园区”和中小企业总部、留学生创业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大基地”配套建设,推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动时尚创意总部基地申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为产业打造高品质的空间载体。

  (四)坚持创新驱动,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创新发展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坚持把创新作为转方式、提质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区域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一是着力发挥创新政策优势。出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对接方案和措施,重点加大对生物、新能源、总部经济等领域创新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科技+文化”“科技+物流”“科技+生态”等新模式,改革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引入创投机制,加大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股权投资等支持力度,鼓励以奖代补,将资金向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中小型科技企业、绿色环保项目倾斜。二是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创新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利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创新平台资源,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新区创业发展。加快完善“聚龙计划”,重点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力度,着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三是强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要瞄准前沿,千方百计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研发平台落户。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新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实验室,力争今年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达到30家。四是加快抢占标准创新高地。围绕市政府《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引导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展标准研制,形成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创造条件引进新兴产业方面的权威标准组织、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加快建设优势领域的标准联盟,打造新兴产业标准认证集聚地。引导新区各行各业讲标准、用标准、强标准,以标准先行唱响“质量强音”。

  (五)优化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品质新城。以世界一流湾区城市为标杆,着力在环境、空间、功能、配套上全面提升,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品质新城。一是加快完善城市规划。以综合发展规划为核心,加快推进辖区法定图则全覆盖。高标准推进新区整体城市设计。加强前瞻谋划,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系统推进新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各层级、各类别规划编制。主动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沟通对接,把国家、省和市的重大战略落实到新区的“十三五”规划当中,同时积极争取把新区发展的重大事项纳入市“十三五”规划。二是强化城市空间资源整合。全年拟安排用地项目117项,其中“招拍挂”用地88.31万平方米,协议类项目用地139.4万平方米。继续推进“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大力做好南布试点实施工作,争取沙湖试点方案尽快获批。统筹推进17个已经列入计划的城市更新项目,重点加快坪山中心区内项目的实施,加大对华控赛格等“工改工”项目和坑梓中心区更新项目培育指导力度,力争全年实现2-3个项目开工建设。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社区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热情,通过“工改工”“工改商”“工改居”等方式,对旧工业区、旧厂房等社区集体物业升级改造。加强重点片区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规划研究,开展碧岭、汤坑、沙湖、坪环片区产业用地拓展与空间整合研究,为今后发展明确方向,留足空间。深入推进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试点,保持查违高压态势,完善查违联动机制及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查处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城市开发建设重置成本。三是打造外联内通交通体系。全年拟安排道路交通用地项目48项,涉及用地108.8万平方米。高标准打好坪盐通道、南坪三期、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攻坚战,加快推进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协调国家铁路总公司将粤赣铁路引入坪山高铁站,研究新区到龙岗大学城通道建设。全方位优化辖区内交通路网布局,研究将重点区域、商业密集区范围的次干道上升为城市主干道,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坪西公路、坪联路、聚龙路等8条道路建设。推动“公交都市”建设,新增6条公交线路,重点加大新能源公交、新能源出租车的投放力度,完成200座新一代公交候车亭建设,推行智慧自行车试点,形成低碳型交通体系。四是加快城市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坪山中心区开发建设,拟安排用地项目10项,用地面积18.64万平方米。启动高铁站前商务区建设,推动中心区骨干路网基本成形,实施建筑品质提升行动,将中心区打造为集土地改革探索、社区转型、城市形象提升于一体的示范区。加快坪山河流域建设,拟安排用地项目8项,用地面积20.46万平方米,落实“河长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等高位推进机制,推动河流综合整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协调,制定区域景观提升方案。稳步推进坑梓中心区和聚龙山片区开发建设,将坑梓中心区打造为适应高端产业服务、高端人才生活消费的城市片区,将聚龙山片区打造为产城融合的现代生物科技新城。五是推进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大项目58个,投资总额达459.8亿元。加快制定出台重大项目管理办法,探索重大项目考核及督察机制,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医疗、教育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比亚迪、中芯国际、华谊兄弟等80余个社会投资项目建设。加大力度盘活已出让未开发产业用地,综合利用政策、合作开发等手段,加快闲置用地的开发。六是提升城市品质。在国际化城市环境建设上持续发力,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为抓手,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环境整治,推动主次干道、门户区域的环境美化和绿化提升,重点提升东江纵队纪念馆、大万世居周边环境。以建设国家低碳生态试验区为突破口,加快提升马峦山郊野公园环境,推进石井、坪环等6个社区公园建设,力争提升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平方米。推进坪山河流域综合治理,建立水环境综合整治体系、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及供水保障体系和地面坍塌灾害防治体系等“四大城市保障体系”,努力形成深圳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展示带。

  (六)创新治理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深化改革探索,着力构建机制科学、内容丰富、参与多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着力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以“风景林工程”建设为抓手,挖掘培育“新盆景”。发挥社区服务中心主体作用,构建党群服务、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五大社区服务产品体系,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分站点建设,打造“十分钟服务圈”。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制定龙头社会组织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标杆社会组织。加快社会组织孵化载体发展,完善23个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联动运作。开展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提升社会组织项目开发和实施能力。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实施意见和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探索“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抽查监督制度。三是全力培育现代市民。加快文明城市建设,重点推进现代市民培育工程,实施传统文化弘扬、文明生活促进、优良品德培育、法治社会构建、阳光少年成长、先进榜样示范、坪山精神塑造和人际和谐养育等8大工程,引导市民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文明意识,营造遵纪守礼、崇德向上的社会风尚。四是提升城区公共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坪山”创建活动,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有效防控埃博拉、登革热等疫情,加快形成城市安全立体防控网络。

  (七)坚持包容发展,着力打造和谐幸福家园。突出以人为本、包容发展,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一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全年计划安排约24亿元财政投入保障民生发展,同比增长45.2%。加大户籍低收入居民社会保障力度,探索社会救助资源共享化、数据标准化,持续落实低收入居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构建多元互通就业服务体系,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所拥有500个养老床位的区级养老院,力争实现“9064”养老模式,加快谋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制定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推进六星国际汽车产业园等社区转型项目,力争再认定5个以上试点项目。二是全面营造优质教育环境。大力实施优师、优生、优校、优制“四优”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快市第九高级中学等新建扩建学校项目推进,力争增加1500个公办学位。突出教育环境的品质提升,通过推进“百校扶百校”活动和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着力发展“一校一特色”的特色教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解决教育“短板”问题作为当务之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办校,推进与北京思方行圆教育咨询中心、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办学,借力优质资源推动教育向水平发展。三是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三名”工程,积极引进“名医”及优秀的学科团队,发展一批重点“名科”,加快“名院”工程建设,着力推进新区妇幼保健院、聚龙医院等新改扩建医院建设。主动对接群众需求,推进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实现医院信息互通互联,建立完善以社康中心首诊为基础的分级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八)强化作风建设,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着力强作风、提效能、优服务,不断强化政府服务和治理能力,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着力强作风。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固化提升“培根固本”行动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保持常态化联系,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着力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第五轮财政体制研究,从严监管财政资金,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二是着力提效能。加快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电子系统建设,尽快完善并出台政府管理服务事项转移目录、政府购买服务准入机制等,承接部分放、转的行政职权,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直接供给机制。完善行政审批代理服务机制,进一步推进“审批联办制”,完善并实施以分级协调为核心的“会商会审制”,实现全流程的协办服务。三是着力优服务。有序推进行政服务大厅集约化建设,探索在办事处、社区开展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在办事处建立行政服务大厅和便民服务点,探索实行政务服务“无纸化审批”。加强新区政务办理协同平台、“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和决策分析支撑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在社区的全面覆盖。

  各位代表,面对新常态,须有新作为。新一年里,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以坚定不移地改革定力、争创一流的法治作为、毫不动摇的质量观念、高效务实的作风氛围,努力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坪山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1、“1+2+1+N”社区治理新架构:前面的“1”是指社区综合党委,“2”是指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后面的“1”是指社区股份合作公司,“N”是指各类社会主体。

  2、整村统筹:坪山新区提出的土地整备的创新模式,即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产权及相关政策,优化整合城市空间,一揽子解决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留下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统筹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社区基层党建及社区转型发展等的新路径。

  3、单元统筹+子单元从快开发:坪山新区确定的坪山中心区总体开发模式,其要义是在规划统筹下,凡符合单元利益统筹合理承载相应利益和权益的,通过土地开发模式统筹,各子单元可利用合适的土地开发模式,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从快开发。

  4、农地入市:全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核心是将来自宅基地置换后腾空出来的土地,用作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原有农村土地流转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5、智慧城市: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 、智能分析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治理环境。

  6、织网工程:指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依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机制。

  7、政府在线APP:坪山新区政府在线网站手机客户端。

  8、坪山“47条”:坪山新区出台了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其中包括47条大气治理措施。

  9、AQI:即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针对单项污染物的还规定了空气质量分指数。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

  10、聚龙计划:指坪山新区制定的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实施计划。

  11、市民学校:是坪山新区现代市民培育工程重点项目,即在坪山新区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单位,统一建设标准、制定课程计划等,让广大市民最大范围地接受文化、礼仪、文艺、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12、围产儿:指进入妊娠第28周后出生的小儿。

  13、风景林工程:指市社工委大力推进的社会建设示范工程,其将各单位在社会建设中创造的典型经验比喻为“盆景”,在全市推广后形成“风景”,简称“风景林工程”。

  14、一平台四体系六工程:一个平台,即将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开展社区服务的综合性、枢纽型平台;四个体系,即建立社区服务的组织体系、资源体系、产品体系和管理体系;六大工程,即推进社区服务全域化工程、社会化工程、专业化工程、标准化工程、品牌化工程和信息化工程。

  15、产业公地:由各种专有技术、产业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技能的网络交织构成,这些能力和要素可以成为企业、创新创业者、公共部门共享的资源。

  16、“9064”养老模式: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