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 |《深圳市坪山区公园城市建设规划(2021—2035年)》

信息来源:坪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发布时间:2023-12-28 17:28:01

  一、 背景依据

  (一)规划编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成都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公园城市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路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行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要求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二)规划编制依据

  1.《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14—2030)》

  2.《深圳“山海连城计划”概念性城市设计》

  3.《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4.《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

  5.《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2021—2035年)》

  6.《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

  7.《深圳市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

  8.《坪山重点区域规划设计建设导则》

  二、 目标任务

  规划充分对接《深圳市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三区三线"与现行法定图则用地,结合广泛现状调研,紧扣市山海连城、公园城市的建设部署,立足现状核心问题,抓住坪山发展机遇与核心特色,提出总体目标愿景,并构建了一张空间蓝图、一套指标体系和一张步道网络,明确规划目标任务。

  (一)构建一张空间蓝图

  规划基于“公园+、+公园”的理念与方法,拟合坪山区的山水林田自然骨架,让自然力激发创新、让创新力赋能自然,提出“全域自然、创想坪山”的目标愿景,营建全景优美、全时活力、全民友好的公园城市总体格局,创造灵感创新、人文创意、科研创智的公园城市特色体验。在空间上形成“一脊两廊、一脉三心”的公园城市结构。一脊为马峦山郊野公园生态游憩绿脊;两廊为松子坑山廊中的中央田园魅力风光带、南湾—宝龙—松子坑山廊;一脉为30公里坪山河人文博物水脉;三心为3大融城串趣的活力公园群。

  (二)明确一套指标体系

  对接市级要求,规划搭建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全方位挖潜,优化各类型公园布局,逐步搭建15分钟公园生活圈,促进城园融合,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活场景。规划至2025年,公园数量约111个,公园总面积达到约4850.5公顷,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约83%。至2035年,公园数量约198个,公园总面积达到约6217.6公顷,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

  (三)建设一张步道网络

  对接上位规划,重点关注游憩步道与城市慢行系统、山野慢行系统的衔接,构筑多道融合、全域覆盖的步道体系,营造“通山达水、串园连趣”的休闲体验环境。规划至2025年,绿道长度达到约352.2公里,至2035年,绿道长度达到约429.9公里。

  三、 主要内容

  (一)现状问题

  规划通过规划衔接、部门研讨、市民问卷、人大提案、专家把脉等手段充分吸纳各方建议和意见。目前坪山区公园建设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空间覆盖不均,现状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约75%,主要公园集中在城区周边的山林之中,城区内部的公园较少,面积占比仅约9%,尤其在人口集中的片区公园更缺乏,因此存在覆盖盲区,有身边“公园感”弱的问题。二是吸引力不足,通过梳理马蜂窝、小红书、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公众号、深圳本地宝公众号等媒体信息发现,现状建成87个公园中仅有马峦山郊野公园和聚龙山生态公园属于市民认为深圳最值得去的公园,大部分公园缺少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三是品质不高,调查问卷显示超过50%的市民认为公园遮风避雨、儿童活动、体育运动设施缺乏;超过40%的市民希望公园中能提供更多的餐饮,开展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部分公园缺乏及时有效的管养,整体品质较低。四是落地有难度,法定图则规划的约852.8公顷绿地尚未开发建设,未来公园的增加多需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落实。

  (二)五大建设行动

  山野入城行动。深圳市山海连城“一脊一带二十廊”全市魅力生态骨架中涉及坪山区山林的建设内容包括 “一绿脊、两山廊、两郊野公园”,“一绿脊”为横贯东西的游憩步道中的马峦山郊野公园段,包括主线约24.6公里,支线约26.9公里。“两山廊”为二十廊中的松子坑山廊(坪山段)约16公里,以及南湾-宝龙-松子坑山廊(坪山段)约13公里。“两郊野公园”为松子坑森林公园和马峦山郊野公园。规划严守相关生态保护要求,在落实“一绿脊、两山廊、两郊野公园”的基础上新增10个环城山体公园,串联6个现状公园,打造40公里环绕城区外围的自然郊野游憩山廊。并提出打通周边山体与城区的慢行断点,针对低效林、过熟林优化林分结构,修复自然生境等要求,拉进山林与城市的距离,让市民更便捷的走进自然和享受自然。

  水岸活城行动。规划落实市山海连城中坪山河水廊和市、区碧道建设计划要求,依托坪山河干流和8条支流打造30公里坪山河人文博物水脉。一是优化贯通河流水廊,2024年实现坪山河干流全线步行贯通,2027年实现支流全线步行贯通。二是依托干支流碧道体系建设新增12个滨水公园,串联8个现状公园,塑造蓝绿交织的河畔亲水空间。三是充分发挥亲水价值,以“水岸+商业+文化+服务”为目标,在水岸融入多样的功能,创建景观、休闲、娱乐、艺术和商业多元体验,让坪山河成为博采生活、博览人文、博学创新的活力空间。

  田园趣城行动。按照市山海连城要求,从松子坑到田头山规划为松子坑山廊,现状以农田为主,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提出发展集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10公里中央田园魅力风光带,让农业融入城市,让农田成为绿肺,充分发挥田园的科技、文化、生态综合价值。规划以丹梓大道和坪山河为界分为北、中、南三个特色风貌段。北段为田园山林风光段:利用松子坑森林公园和龙田片区客家文化资源打造居民休闲文化区。中段为田园艺术风光段:利用优质农地资源打造生产、示范、科普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农业区。南段为田园科创风光段:利用公园、农田和科教基础,打造产-学-研-游生态农业科技体验区。

  公园融城行动。为树立坪山区公园城市建设质量标杆及品牌形象,规划以碧水湖、燕子岭、聚龙山为核心,以绿街为路径,提出碧岭公园群、燕子岭公园群、聚龙山公园群三大公园群,通过一体化规划设计,形成引领片区发展的绿色活力触媒,促进园城融合发展。规划引导公园群内部公园功能进行互补,在满足儿童活动、运动健身等基本功能基础上,融合片区特征定位策划主题。燕子岭公园群定位为高品质城市中心的绿色人文客厅。聚龙山公园群定位为联动研-学-产创新交流的都市绿野。碧岭公园群定位为生机勃发、全龄友好的健康绿谷。

  绿网连城行动。统筹整合绿道、碧道、郊野径的规划和建设,一是通过激活边角绿地新增49个口袋公园。二是将坪山大道、丹梓大道、锦龙大道、坪慧-金牛路、比亚迪路、聚龙路、荔景路等七条道路提升为公园连接道。三是以居民OD出行为导向,重点围绕中心区、燕子湖、坑梓、聚龙、高新南、碧湖等重要片区,完善绿道、林荫道建设,最终形成惠及110万人的全域绿网体系。规划策划三大特色文化主题步道,一是统筹东江纵队纪念馆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坪山“传承红色基因”的最美风景线,推出红色文化主题步道。二是串联大万世居等传统客家民居,体验丰富的客家文化,推出客家文化主题步道。三是结合自然博物径与马峦山古村落IP,塑造更有亲和力的自然文化体验,推出自然教育主题步道。

  四、 普惠民生举措

  (一)完善公园布局,提升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结合大数据分析人群热力分布,识别公园服务覆盖不足区域,重点挖潜绿色空间,新建自然郊野、城市、社区三类公园,实现更公平均好、更普惠的公园服务。

  (二)完善线性绿色空间建设,通过绿道与林荫道连接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与公园,营建“公园伴我回家”的温馨场景。优选乡土适生树种,补植林荫断点,提高慢行空间林荫率。在林下亲人活动空间结合乡土植物和海绵功能植物进行精致配置,打造舒适宜人的林荫道空间。

  (三)围绕市民日常生活轨迹,重点增绿提质,快速提升民生幸福感与获得感。挖潜零星增绿空间,结合居住区、学校、地铁站等人群集聚区域,打造具备特色服务功能的公园。新增体育设施,完善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家门口的运动公园。完善儿童友好公园建设,打造校门口的侯学公园。结合地铁、云巴站点、城市门户等人流集散的重要空间,建设地铁口的门户花园。

  (四)建设更贴合人群需求的公园社区。对接国空基本管控单元,划定15分钟公园生活圈,以人群分布特征为依据,形成分类引导策略。建设面向全年龄舒适温馨的健康社区,以服务周边社区居民为主的基本单元。充分考虑全龄人群及残障人士需求,强调慢行优先的出行体验,适儿适老的设施配置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营造。重点提升道路绿带、沿街绿地、附属绿地等空间,打造连贯舒适的沿街慢行空间。建设面向创新创业、商务办公青年的多元活力的活力街区,以商业区、办公区为主体的基本单元。促进商业与社区公园融合,推动“商绿融合”,引导公园绿地与商业设施结合,通过绿化与广场、中庭、连廊、屋顶等公共空间的深度交融,打造“商绿融合”的商业综合体。建设面向产业工人中青年的开放融合的创新园区,以产业园区为主的基本单元。充分考虑在园区工作人群的生产、办公、运动、社交需求,以公园绿地实施为基础,融合企业与人才的服务功能,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形成室内户外一体的办公、休闲、交流环境。

  五、 涉及范围

  规划涉及范围为坪山区辖区范围,包括坪山、坑梓、龙田、石井、马峦、碧岭六个街道,总规划面积约166 平方公里。坪山区现状常住人口为55.13万人(七普数据),根据《深圳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规划人口为110万人(2035年)。

  六、 规划实施

  (一)高位推动、强化统筹、协同推进。建议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坪山区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局,并由区城管局统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坪山管理局、区发改局、区城更局、区水务局、区交轨中心、区重点片区规划发展中心、区建筑工务署等部门,全面推动公园城市项目建设,落实公园、绿道等具体建设项目。在资金投入方面,协同市山海连城部署,分层级、分年度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年度投资计划或各单位部门预算。并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山海连城重大项目与公园城市系统性工程。

  (二)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公园城市建设。发挥整体谋划、科学组织、有效管控、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作用,统一组织开展研究、策划和规划,保障公园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倡导多元主体参与。赋权和调动社会机构和企业资源,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和培育社会组织,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合作共营模式。注重共建共治共享。加强主题宣传和活动策划,高水平开展城市营销,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汇聚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由近及远、动态谋划、滚动实施。根据“立足市民生活需求、落实市层面建设部署、围绕城市发展重心、快速出形象见效果”的原则,提出规划实施近远期项目库。项目谋划以“完工一批、推进一批、立项一批、预控一批”为原则,形成年度项目滚动实施闭环。近期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初步形成坪山城市品牌,宣传落实公园城市理念。推进一批项目施工,通过品质建设指引,把控核心指标,确保公园高品质建设。立项一批实施项目,并纳入公园用地整备计划,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预控一批中远期建设项目,预控结构性绿色空间,精准统筹重点发展项目。

  七、 关键词诠释

  (一)公园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成都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公园城市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路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行动。

  (二)自然郊野公园

  主要指以生态保育为主要目的,兼顾科研、科普教育和居民休憩等功能而设立的各类公园,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海岸公园。

  (三)城市公园

  包括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主要是为整个城市服务,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且具有一定生态功能而设立的各类公园。

  (四)社区公园

  主要是指为一定范围内为居民提供户外休憩、运动和观赏等活动空间的开放式绿地,包括一般社区公园与口袋公园。

  (五)公园群

  公园群指地域范围临近且公园达到一定密度的公园群落,以一个或多个公园为核心,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公园组成功能糅合互补,满足多元需求;公园群内联外通,通过慢行串联,实现无障碍的舒适通行体验;标识系统关联成网,一体化设计。

  (六)绿道

  绿道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海岸、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兼顾生态保育、休闲游憩、康体健身、绿色出行、文化服务、科普教育、社会经济等多种功能。

  (七)林荫道

  林荫道是指一种两侧树木茂密、浓荫围绕的宽阔道路,或街道中央供行人通过、散步和休憩的带状绿化地段,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林荫道可把块状绿地、点状绿地联系起来,是城市的绿色生态走廊,连接各种城市空间。在炎热的夏天,林荫道如绿色“隧道”具有供居民通行、散步和短暂休息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