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其他形式解读

媒体专访 |《深圳市坪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坪山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2-10-17 17:08:50

  为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印发了《深圳市坪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0月9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坪山区副区长刘理,就《规划》背景依据、主要目标、内容任务等进行专题解读。

嘉宾:坪山区副区长刘理.jpg

嘉宾:坪山区副区长刘理

  中国环境报: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依据?

  刘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起步期,也是推动坪山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关键五年。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坪山必须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期及深圳全面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历史机遇,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发展协同提速,努力建设成“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新坪山。为此,从2019年3月开始,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坪山管理局协同各部门历时2年多时间,在梳理坪山“十三五”工作和当前机遇挑战基础上,系统部署“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编制。

  中国环境报:请问《规划》的目标和指标都有哪些?

  刘理:到2025年,坪山要努力建设成“天蓝、水清、地绿、景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高地。为实现目标,《规划》以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GDP和GEP双增长为总要求,构建绿色发展、环境质量、环境安全、自然生态等4方面指标体系,涵盖20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13项。《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建成系列零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减污降碳成效初显,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增值的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生态体系,打造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区,打响坪山低碳绿色品牌。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更清新,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达标,PM2.5年均浓度低于18微克/立方米;水体更清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低于85%,基本实现坪山河秀水长清目标,打造坪山靓丽生态名片。

  三是环境风险实现全面保障。危险废弃物100%安全处置,医疗废弃物实现日产日清,固体废弃物过程管控水平明显提升,土壤更安全,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用地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境健康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降低,森林覆盖率不降低,河流生态岸线比例高于65%,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探索建设生物友好型城区,美丽城区空间品质提升。

  五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智慧化环境管控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环境治理能力和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中国环境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规划》主要内容?

  刘理:“十三五”时期,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白云成为坪山常态,这也让市民对“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有了更高期待。总体上,规划内容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原则与目标、建设高质量低碳发展先行区、优质生态产品样板区、可持续韧性生态示范区、环境治理现代化展示区和保障措施等7个部分。主要任务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是推动四大转化,建成高质量低碳发展先行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培育绿色创新动能,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化。推行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绿色低碳典范化。

  二是提质四大要素,建成优质生态产品样板区。围绕协同治气、生态治水、精准静音、减废治废四大思路,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将坪山河打造成为城区水质最优河流,助力打造坪山靓丽生态环境名片。

  三是深化四大举措,建成可持续韧性生态示范区。推进净土防御行动,健全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一纵、两横、三源”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环境风险管控,筑牢环境安全屏障。严守环境健康底线,探索推进辖区水、大气、医药行业环境与健康管理示范。

  四是推进六大升级,建成环境治理现代化展示区。推进能力升级,强化环保队伍能力建设。推进意识升级,搭建“两山、两河、一中心”生态环保宣教平台,构建“1+1+1>3”全民共治体系,打造新时代坪山生态环保宣传矩阵。推进责任升级,压实政府领导、企业主体责任。推进管控升级,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感知神经元建设,形成“一平台、多要素”智慧管理体系。推进服务升级,深化“惠企环保家”服务新体系。推进协作升级,深化生态对口帮扶行动,促进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同时,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规划目标指标落实为核心,谋划提出重点工程25项和重点任务88项。从健全组织保障、加大资金保障、提升技术保障和强化社会保障等4个方面,明确《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中国环境报:作为深圳的后发城区,坪山“十四五”时期面临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实情,能否介绍一些《规划》中绿色低碳城区发展的亮点措施?

  刘理:一是建立适宜创新坪山、未来城市的产业空间规划体系,严格开发边界,倡导人居适宜性,引导辖区产业空间合理布局。淘汰重污染排放企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打造坪山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是立足坪山优质生态资源,深挖生态资源价值,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三是积极推行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绿色出行配套建设,积极申创绿色示范单元,加快推动全社会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转变。

  四是紧跟国家、省、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要求,开展节能降碳顶层设计研究,多层级系列推进(近)零碳试点建设,探索搭建企业“一码、一库、一图”动态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标签,多领域推动低碳,助力深圳打造先行示范碳减排标杆城市。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坪山河治理成效突显,重现“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坪山区社会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升的典型代表。请问“十四五”时期,坪山在继续推进“三水统筹”方面有哪些转变?和亮点措施?

  刘理:新时期,《规划》坚持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核心,坚持“三水”统筹,兼顾“六水”共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的治河理念,优化工程管理体系,推进水污染治理双转变双提升,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实现全辖区无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断面,坪山河基本实现秀水长清。走出一条高位推动、全民参与、智慧治水、水城相融的水治理新路子,形成全国流域治理的“坪山模式、深圳标准”。

  一是多措并举实施水资源保护。实施坪山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库一策”,持续推进保护区面源治理,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雨季行动”“利剑行动”等执法行动,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模式,确保相关问题“不回潮”。到2025年,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二是科学精准开展水环境治理。加快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提质增效,强化涉水污染点源监管,强化城市面源治理,建立完善入河排口管理体系,污水处理率达到85%,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运用“互联网+”思路,深入推进坪山河流域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全流域的精准治理体系,实现巡查整治的全覆盖、零盲区。

  三是积极探索提升水生态功能。持续开展生态补水工程,有效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推进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河湖自净能力。系统推进河湖水生态修复,构建水下“森林”系统,重塑滨水生活,为市民提供充足的滨河公共空间。

  四是搭建“两河”污染治理宣教平台,强化公众参与治水等决策。高位推动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全覆盖全民参与,形成党政民共同治水良好体系。

  中国环境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今受到更多关注,坪山物种丰度,生态优越,是深圳东部良好生态的体现,更是岭南地区一座独特的动植物基因宝库。请问“十四五”时期,坪山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刘理:的确,位于深圳东部的坪山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拥有马峦山、田头山等原生态的自然山体。坪山河贯穿全境,松子坑水库、大山陂水库等水体星罗棋布,构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态系统。《规划》也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了我区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加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生物多样性“区域-体验地-设施”多层级保护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保护机制,构建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生态质量监测、质量评价体系。

  二是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管控,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多部门联动机制。

  三是以马峦山、田头山为重点,结合马峦山自然学校建设,增设生物多样性体验课程,打造坪山特色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预留野生动物迁徙廊道、生命鸟巢、鱼类洄游通道等相关设施,建设一批生物友好型基础设施,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建设。到2025年,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高于98%。

记者专访现场.jpg

记者专访现场

  转载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