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民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助力坪山建设高品质城市的建议》(第20210079号)的提案收悉。现就提案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要更加关注城市功能与空间品质,更加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促进空间利用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的建议
一是我区在《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编制过程中,深入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全面梳理和评估了全区自然、人文等资源禀赋,识别提取出坪山传统风貌区整体格局与肌理、特色建筑表征、历史文化特征等锚固点,并将其汇聚成“城市之锚”,科学辨别其活化和保护价值,划定现状保留和综合整治提升区,形成提升方案与规划指引,促进有机更新,展示坪山的气质和特色,锚固城市整体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二是我区在片区规划中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设计专题研究,对项目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名木古树进行严格保护和活化利用,并将项目设计方案同周边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衔接、相生相融,强化文化地域特征和多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文化内涵。我区重点片区规划中,龙田片区规划打造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一体的产城融合区,老坑片区打造为全生态要素积极利用的有机更新示范区,坑梓片区打造为人文与产城相结合的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三是我区按照“抢救一批、修缮一批、活化一批”的思路,分级分类保护历史文物,并选取了一批产权清晰、位置适宜、条件成熟的文物建筑(如大万世居、南中学堂、明新学堂、文武帝宫等),按照“一屋一策、分类实施”策略,通过探索“文物保护+文化服务/文创空间”发展模式,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措施,打造成为“坪山城市书房”。
二、关于“坚持‘全面改造’和‘微改造’两条改造线路”的建议
在当前城市建设和更新“全面改造”的背景下,“微改造”已成为传统社区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以尊重现状为原则,对现有物理形态进行精细化的“适应性”设计,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一是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中村微改造。根据《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我区划定的城中村综合整治分区用地规模为409公顷,占比54%。深圳已选取试点城中村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如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我区将以有机更新为核心理念,分类选取各具特色的试点项目,深入开展试点城中村的人文和建筑调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环境、建筑布局等特色,深入分析在公共空间、公共配套、交通微循环及市政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城中村微改造方案,促进城中村差异化转型发展,将其打造成传承历史文化、塑造滨海风貌、营造特色空间、激发城市活力的空间载体。二是多方式融合推进片区有机更新。目前开展的老坑片区统筹规划研究是我区首个不以拆除重建为主要手段的实施片区,也是我区首个以绣花功夫打造的微更新样板城区。老坑片区融合多种更新改造方式,以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为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充分利用现状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禀赋,以绣花功夫打造生态引领示范城区,营造凸显具有片区特色的独特形态面貌,保障老坑片区城市功能和形象品质的迅速提升。
三、关于“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下,打破现有行政村界,推荐连片策划和成片规划”的建议
一是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在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区正在按照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逐级传导的要求,组织编制《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立足我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聚焦空间效率、品质和安全,全面统筹增量和存量规划,提升空间品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生态文明时代的时空新秩序,为坪山未来城区发展预留够好、够多的空间。二是加大城市更新统筹力度。我区创新提出“政府统筹、连片推动”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出台了《坪山区“政府统筹、连片推动”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构建以“1+7+N”重点片区布局为核心、“2+1+N”体系为指导,专班组高位运作的坪山特色片区统筹机制。打破现有行政村界限,从更大尺度(用地规模1-5平方公里)开展片区统筹规划研究,优化路网骨架,调整用地结构,合理安排用地功能布局,将片区内所有城市更新项目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开展现状保留、综合整治、历史文物保护利用和拆除重建等区域的规划,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较大片区内城市更新项目的政府统筹和成片规划。我区目前已开展坪山老城、燕子湖片区、碧岭片区、金沙片区、沙湖片区、坑梓中心区等15个片区规划,基本实现坪山区连片统筹范围全覆盖。
四、关于“关注产业用地后续运营和税收收入,增强‘养’城能力”的建议
一是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统筹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实现产城密接。我区碧岭和龙田片区通过将居住、商业用地和产业用地捆绑进行二次开发,有利于落实“工业保障房”的建设计划和形成集中连片的产业空间,完善城市服务配套功能,实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二是招商前端严格把控项目质量。为进一步做好招优商、招好商、招大商工作,提升入驻企业项目质量,我区在招商前期对潜在的招商意向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了解,积极开展意向企业尽职调查,从源头上严格把好拟出让用地意向企业关,保障优质产业资源落地。三是签订产业发展监管协议。土地出让后,与用地项目主体签订产业发展监管协议,对用地项目的产业准入条件、投产时间、投资强度、产值、税收、产出效率、违约责任等相关事项进行约定。四是严格产业用地履约核查。为加强产业用地监管工作,依法依规委托专业机构对用地项目进行履约核验,严格按照监管协议约定追缴违约金及追究违约责任,并进行闲置土地处罚,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
五、关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导引更新规划”的建议
一是统筹规划建筑规模增量空间。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就是推动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造“紧凑城市”,推动城市“绿色内涵发展”。我区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035年远景目标,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充分发挥生态景观资源优势,结合马峦山-聚龙山-松子坑-清风岭山水生态环,构建坪山河环城蓝绿活力带和基本农田田园休闲带,打造环城生态活力景观廊道;落实用地和建筑规模双控要求,全区层面统筹考虑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划建筑规模增量,以规划引领多元化二次开发模式。二是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更新。我区在更新中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土地功能调整、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相结合、相协调,增强城市三生空间的有机融合与整体协同发展。注重识别蓝绿空间和历史文脉,主动清退已被侵占的蓝绿空间,预留公共开敞空间和生物通道,并以较好的人居体验和生态环境为衡量标准,明确开发建设相关指标上限,建设“青山碧水入城,蓝绿活力交织”的田园都市。我区燕子湖片区拥有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看山、见田、拥河、揽湖”生态优势,将以“山水会客厅·活力新中心”为定位,打造深圳东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地区的“城市新客厅”;我区老城片区生态本底良好,坪山河、赤坳水绕城而过,将遵循整体低密度、局部高密度原则,打造山水相连、疏密有致、功能平衡的现代化城区。
六、关于“以城市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形成城市更新规划”的建议
一是强化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我区强化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为规范开发主体引入,选择有资本、有实力、有资源、有开发运营经验的优质企业参与片区开发建设,从源头上严格把好拟出让用地意向企业关,保障优质产业资源落地,保障片区开发建设品质。片区同步综合考虑城区运营、产业发展、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开展城市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道路竖向、产业等专题专项研究,充分保障近期民生需求,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实现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是加强跨部门和跨领域的沟通协作。我区以规划实施为导向,最大限度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规建委制”及“总设计师制”的平台作用,协同总师及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技术团队开展跨部门和跨领域综合研究,深度全程参与把控规划实施及建设管理的精准落实,共同对具体项目在规划优化、交通组织、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等方面予以严格把控,全力保障我区重点片区项目规划实施的高品质。三是高标准规划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我区通过编制片区统筹规划优化和实施方案,对用地布局、生态空间、功能配套等内容进行统筹考虑,充分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并同步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专题研究,加强教育设施的平衡布局。片区以15分钟生活圈评估为基础,对片区内所有更新项目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公共设施配套进行统筹,实现标准单元内公共设施“自平衡”,并按照最新法定图则编制要求,以标准思维、标准目标、标准语句引导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落实上层规划刚性管控指标,充分保障近期民生需求,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为我区城市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此复。
坪山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