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坪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区政协二届四次会议第20240011号提案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坪山区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4-09-12 14:56:06

尊敬的李会华委员:

  感谢您对坪山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关心。您提出的《关于提高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度、提高营商环境水平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就提案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坪山区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从企业培育、产业链协作、金融支持等方面发力,依法依规强化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政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动产业向新向高发展。

  一、关于完善政策的编制与实施,分工任务具体化的建议

  政府参事制度方面,为充分发挥专家智库对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作用,目前我区正在编制《坪山区产业发展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专家参与坪山区产业发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工作,为我区建言献策。

  政策评估机制方面,我区根据《深圳市坪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每年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通过对专项资金系列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合规性进行全面评价,为调整优化政策、改进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等提供重要依据。在2024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系列政策的修订工作中,我区严格按照《深圳市坪山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要求,邀请专家咨询论证,开展四轮行政单位内部意见征集,通过“坪山区人民政府”官网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同时为掌握企业最迫切需求,进一步开展多轮政策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我为企业出政策”调研活动,发放调研问卷200余份;邀请区内外具有代表性企业家、行业协会及创投机构参加专题座谈会20余场,共同商讨政策如何契合企业所需,确保新修订政策科学性精准性。后续,我区也将根据产业发展及政策执行情况适时完善政策。

  政策实施机制方面,实施清单化管理、跟踪式督查,目标倒推、时间倒排、任务倒逼,科学进行责任分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全力推动政策应享尽享。

  二、关于提倡精准扶持,加强产业政策聚焦度的建议

  针对区内“智能车、中国芯、创新药”三大主导产业,我区对国家、省、市、区出台的惠企政策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汇总,形成不同门类的“政策包”,形成“政策清单”。同时根据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和“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画像”,进行精准推送。在惠企政策制定过程中,邀请企业参与,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关注企业痛点堵点,让惠企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使企业具有更多获得感。

  例如在产业空间方面,我区推动优质产业空间试点落地实施。探索工业厂房分割销售模式,打造优质产业空间试点--坪山区生命与健康产业园(规划建筑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在坪山高新区范围内探索“工业上楼”开发利用新模式,建设三生融合的“产城融合”园区标杆。目前,已成功打造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一期和城投智园项目。同时,积极依托工业上楼政策“红利”和高新区位优势,规划建设高新区先导区项目,拟在单个综合开发项目中通过分割销售和出租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定制化、低成本、高品质产业空间,满足制造业企业多元需求。

  三、关于重政策全面性和延续性,强化链条关系的建议

  坪山区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量,畅通转化通道、加强共识、应转尽转,切实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一是推动重点领域不断产生高质量成果。围绕全市“20+8”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通过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市级重大专项等,产生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形成一批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和高价值专利。二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重大任务牵引的协同机制。以需带供、以转带孵、以转促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要素配置能力。三是发展高质量的成果转化载体。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设立专职技术转移机构,建立用人灵活、专业高效、激励有效的科技成果运营体系。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自去年12月落户以来,中南大学与坪山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8项。今年中南大学积极联合坪山区企业申报省市科技创新项目,拟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促进拟落地校友相关企业5个,每年500余名中南大学毕业生在坪山就业。

  下一步,我区将积极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构建固基础、利长远的科创生态政策系。

  四、促进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优化产业配套环境

  我区围绕政策落实,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沟通、规划统筹、联席会商、协调服务、跟踪问效等制度,形成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权责一致、规范有序、互相协调、运行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针对优化产业配套环境,从招商引资、企业培育、产业链协作、扩产增效、社会投资、金融支持这六大方面发力,着眼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特点出招,真正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此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