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叶丽燕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我区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第20240148号)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促进技术研发创新的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助力企业研发创新
1.高质量运营湾区智联试验场,助力“两区一中心”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方面,湾区智联试验场已于2023年完成建设并组建运营主体,今年以来区发改局积极推动湾区智联试验场的运营委托工作,进一步完善试验场的相关软硬件设施,推动湾区智联试验场高质量运营。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方面,我区支持中汽中心、中国汽研等区内龙头检测企业加快相关实验室设备购置,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检测能力,全面支撑国家和地方产品准入检验检测服务。为了降低企业测试成本,落实《深圳市坪山区关于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有关费用补助条款的要求,区发改局牵头编制测试费用补贴政策,目前正在征求社会公众及有关区领导意见,待报区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
2.抓住“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机遇,服务企业网联化发展。坪山全域自动驾驶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建设项目于2023年8月在燕子湖峰会正式启动,是深圳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应用场景最多的智能网联项目。近期市工信已将“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方案报工信部,并于2024年5月28日参加试点申报答辩。鉴于我区已开展车路云一体化项前瞻布局与建设,预计将成为我市最重要的试点区域。我区一方面支持产业链有关重点企业深度参与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也将利用全域路口设施为企业做好服务,支撑企业网联化发展。
(二)在发挥资源优势,政策标准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1.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推动我区在标准领域抢占先机。2023年8月,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十项地方标准在坪山对外发布,为智能网联汽车地方准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2023年11月26-28日,世界汽车标准创新大会在我区召开,会上围绕全球汽车技术标准法规、标准化理论创新及中国实践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促进辖区产业链企业与国际标准机构开展对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坪山在全国乃至全球汽车标准方面的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力。同时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关键环节,围绕中汽中心、中汽院、渝鹏等检验检测机构,推动构建深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检验检测标准,引领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2.协调推动无人驾驶领域立法,深化智能网联全域开放。综合行业发展趋势、经验积累和各方建言,坪山区智能网联汽车全域开放管理系列政策正在开展修编工作,一是完善申请条件要求和标准,适用于更多类型的车辆;二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制定差异化的准入条件,更有力支撑公交、货运、环卫等应用场景落地;三是进一步简化申请流程,完善异地互认和检测比例放宽机制,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规模化运营。同时积极配合市级部门推动无人小车立法,破解无人小车自动驾驶配送行业发展难题。
3.促进产业协同,落实智能网联专项政策。《深圳市坪山区关于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第四条规定,鼓励区内整车制造企业、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关键零部件企业与新设立或新迁入企业协作创新,首次开展采购与供应合作,按照实际采购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目前政策正在受理申报中。
二、关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建议
(一)坚持龙头引领,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坚持做好龙头企业专班服务,放大龙头企业“头雁效应”,引领带动智能网联汽车重点细分领域集聚发展。
1.全力做好比亚迪专班服务。比亚迪是我区龙头企业,为了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助力企业发展。我区成立了比亚迪专班,充分发挥组织各方、协调各方、凝集各方作用,专班成立以来已为企业在拓展产业空间、优化周边配套等方面大大小小的诉求充分开展协调工作,助力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处理解决,为企业发展做好保障。
2.全力推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在工信部指导及相关部委支持下,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发起,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新联盟”,深圳秘书处设在坪山区。2024年6月6日,联盟组织出海有关培训,会上对汽车出海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介绍,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工作建议和思路。接下来,将继续发挥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创新发展联盟深圳秘书处作用,认真落实《深圳市2024年促进汽车出口工作方案》《深圳市推动外贸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工作措施》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带来更多政策上的突破、研发上的指导,助力比亚迪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出海。
(二)激活全产业链、扩充智能链、稳固电动链
1.以整车研发制造为核心引擎,打造全球整车研发生产基地。围绕四大制造业细分领域和四大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领域,做强“三电系统”,补强线控底盘(数字化方向)产业短板,铸造智能驾驶感知系统(智能化方向)领先地位。我区梳理编制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谱,分析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我区现状产业链的短板与不足,制定针对性策略加以完善,进一步促进我区智能网联产业链“强链、稳链、固链、延链”。
2.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在深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市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党委作用,围绕链主企业比亚迪引进一批核心上下游企业,引进中汽中心、中国汽研、四维图新等有关企业。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的产业分析,引导新能源车零配件行业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策略,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推动整车研发制造、“三电”系统、智能感知等重点细分领域集群发展。接下来,还将重点对接耐世特、吉泰、复睿智行等产业链有关企业。
三、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建议
(一)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坪山区“3+1+1”产业人才政策,建立流动业务受理窗口机制,每季度深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域园区、龙头企业专门受理业务、答疑解惑,将人才业务受理推至基层、推至一线,尽可能让人才少跑路、就近办、多申报。二是积极推进大学生实习基地平台设立,发放大学生实习补贴、优秀大学毕业生补贴813.05元,惠及538人,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实习生来坪山就业创业。三是人才招聘方面,线上线下拓展招聘渠道和平台,线上动态发布企业需求岗位信息,发动184家次企业发布岗位7676个;线下组织比亚迪、昂纳等60家次企业参加2024年“才荟坪山·名校引才”春季校园招聘会,吸引8000余人求职面试,达成就业意向3500余人,不断引进优质人才。
(二)人才服务交流方面
一是整合区内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文化服务等多方资源,积极推进我区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制造人才的资助、住房、子女教育、健康体检等综合服务保障工作。目前累计向符合保障条件的537位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安居保障,并积极落实1281位高层次人才的商业医疗服务保障。二是聚焦“双招双引”工作,举办2期“隐形冠军”坪山行活动,邀请多家技术实力雄厚、高精尖缺人才集聚的“智能车”领域的国高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等,来到坪山考察交流,吸引人才汇聚坪山,碰撞思想、启迪智慧。三是持续擦亮人才活动品牌,累计举办17期“遇见坪山预见未来”名校博士坪山行,吸引耶鲁大学等近150名海外名校优秀校友人才走进坪山,参访坪山代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搭建技术合作、项目交流、求职就业、企智资智合作等方面的交流平台。四是联合室内外高校,积极推进人才交流,先后与深圳技术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签订就业育人协议8项,促成全区68家企业与203所院校在人才引育、联合委培等项目上开展深度合作。
四、关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的建议
(一)出台落实政策措施支持
2023年,区发改局牵头修订《深圳市坪山区关于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若干措施》,并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印发,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落户、产业链协同、开展测试、租金、活动举办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并于2024年5月17日-6月21日开展政策申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除发改局的专项政策外,区工信局也对坪山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系列政策进行全面修订,具体政策包括《深圳市坪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坪山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措施》《深圳市坪山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措施》等,全新的“2+N”产业政策体系,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两大普适性政策,着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区科创局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了全新修订,出台了普惠类“科技创新十条”《深圳市坪山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奖项、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普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十个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二)畅通融资、基金金融渠道
坪山区设立了产业赋能型投资平台——产投公司,通过引导基金投资、直投基金投资撬动资金杠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坪山产业,招引优质企业落地坪山,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截至2024年3月底,区引导基金子基金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有6支,管理规模近34亿元,投资规模超28亿元,返投坪山金额近20亿元,投资项目114个,返投坪山项目38个,其中子基金投出了巴斯巴、佑驾科技、导远科技等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领域的优质企业。同时,区引导基金积极参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基金项目,推动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落地坪山,该基金首期总规模50亿元,现已完成签订合伙协议、各方出资及中基协备案工作。后续,区引导基金将借助市“20+8”产业基金的市区联动效应,积极推荐投资优质项目,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坪山产投公司充分发挥资本运营平台作用,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打造“坪山金融行”“金桥汇”“金融会客厅”“金融大讲堂”4个“金”品牌活动,为政府部门和本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已累计开展20余场活动,为芯瞳半导体、同润智能等30余家企业精准对接投资机构;推动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本联盟,集聚8家顶级产业投资机构,携手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金融资本服务生态,为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培育提供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
此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