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坪山区科技创新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坪山区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25-03-27 11:16:01

  一、主要工作亮点

  (一)科技创新动能提档升级

  2023年度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7.35%,占GDP比重达9.67%,排名全市第二。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总额增长30.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PCT申请量同比增长60.06%,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全区市级以上创新载体新增27个,累计达204个。坪山高新区率先超额完成固投任务,任务完成率170%。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深圳技术大学成功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现该领域高层级创新载体新突破。比亚迪、浩能科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建钢构、康泰健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

  2024年,全区生物企业合计1287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为108家。全年规上生物产业规模267.9亿。复星医药落地大湾区总部、引入重点ADC创新药物研发管线及建立CSO平台。成功推动坪山区纳入省药品监管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地区。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功入选“2024最具生物制造创新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且位居第四。坪山区2个园区入选深圳首批6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专业园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协同创新增动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完成产业创新体系评估报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等,以科技创新“点亮”高质量发展“灯塔”。印发“科技创新十条”“生物医药十条”,形成与市级互补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123模式”。积极探索“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企业和院所双向奔赴,配置政策、空间、金融三种资源的‘123’模式”。出台产学研专项政策,从技术成果交易等九个方面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成果转化坪山模式。深化与中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坪山区转化落地,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坪山转化基地成功落户。

  三是精准“浇灌”,实现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推动设立总规模1亿的坪山高新科创种子基金。召开3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题政策宣讲会,9场高企政策宣讲培训,9场科技服务进载体系列活动。超时序超额度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任务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和核定技术交易额分别位列全市第五、第四。

  四是不遗余力为创新加速为创业赋能。圆满完成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坪山预选赛区暨2024年“坪山高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坪山高新区杯”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坪山展区、2024年“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坪山分会场大会等科技创新活动,展现坪山科技“硬实力”。推动科普教育基地与高校、中小学等交流合作,举办各类科普活动56场。新增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家,现有各级科普教育基地49家(其中市级以上19家)。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生物医药新优势

  一是以改革“助推剂”点燃创新引擎。稳步推进深圳出入境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改革项目,市级联合监管机制正式印发。探索在坪山区试行健康医疗数据活化应用,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医疗服务协同创新以及临床和科研应用创新。

  二是持续招商引资积蓄发展新动能。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主动对接英国、瑞士、荷兰等10余个国家,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等10余个国内地市,洽谈目标企业104家,成功推动落地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海量医药、应世医药等12家优质企业。利用产业空间优势,联合有关市区部门以及加速器二期等重点园区,建立多方协同联动的项目跟进机制,共同开展招商工作。

  三是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做强“创新链”。推动共建多层级协同的产业服务+监管新模式,与省药监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坪山区纳入省药品监管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地区。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正在申报概算。助推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等载体完成孵化企业、社会融资等年终考核任务。

  四是加速服务升级打造优质产业生态。联合区卫健局搭建“一平台”,建立“四机制”,以南方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切入点,推动产学研医一体化。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按下“加速键”,推动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配套集中废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开展聚龙领军人才”(D类)高成长性企业认定,助力5家企业通过认定。

  (三)马力全开推进坪山高新区建设

  一是高位统筹规划坪山高新区建设。召开坪山高新区重点项目协调会等开发建设相关会议7次,编发坪山高新区开发建设工作度简报12期。高标准完成高新区核心启动区规划编制,形成“1+2”的成果体系(“1”是概念性城市设计,“2”是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印发坪山高新区2024年工作要点。

  二是强力抓实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高新南片区启动项目建设已纳入2024批次“工业上楼”项目备选清单;坪山高新区先导区“工业上楼”项目通过“三审一签”区专班一审会议审议,项目规划已完成建设方案设计、地形测绘及地质勘探等工作。

  三是强化提升高新区品牌建设。建立12块标识牌定期巡视检查维护机制,助力打造深圳BioPark产业地标。协助高新区平台公司举办“链动智造·产才融合”创新圆桌会系列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024年全区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但对标先进城区仍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创新生态体系有待优化。高端创新资源不足,高能级创新平台、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富集度偏低。二是生物医药产业能级亟需提升。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但整体经济体量和影响力不够,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产业领军企业相对较少,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强。

  四、2025年工作部署

  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以党的建设为引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创新生态构建、生物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积极推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为打造“创新坪山、未来之城”作出新的科创贡献。

  (一)推进全面创新定义科技改革“新”坐标

  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编制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聚焦坪山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以市区联动开展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工作。积极引进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取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深圳检验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等项目落地。

  三是强化高质量服务供给。依托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子基金助力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坪山。力争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不低于9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20家。

  四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对接南京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区内企业协同开展“高精尖”“卡脖子”共性问题技术攻关,布局引进高能级创新载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10个。推进“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和校地、校企合作的“双飞地”模式,加快实现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协同供给。

  (二)拥抱生物发展“新”机遇牢牢把握改革红利

  一是深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深圳出入境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改革项目建设。探索成立坪山区国际医疗数据联盟,实现高价值健康医疗数据统一管理和服务共享。

  二是创新产业招引模式。发动市、区产业专项基金错位互补,争取导入一批拥有一流技术管线及优秀团队的行业领军企业。聚焦创新链CXO、化学药创新药以及生物制品创新药领域加强企业及平台招引,争取推动信立泰CDMO坪山实体等重大平台载体落地坪山。发挥加速器二期等专业园区的运营服务的优势,吸引重点龙头企业在坪山设立华南乃至大湾区总部。

  三是打造产业全链发展生态圈。深化我区与省药监局合作,加快落地广东省药械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深圳)。创新打造医疗卫生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协同工作体系,推动开展不少于3场大规模对接活动以及20次以上单独对接,促进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开展深圳Biopark园区运营,推动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中废水处理厂服务园区更多企业。

  (三)推动坪山高新区攀“高”逐“新”。一是深化市区联动机制,完善“市工信局+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为主架构的坪山高新区顶层设计。二是吸纳各级市场主体,形成市场化开展坪山高新区建设模式。三是推动坪山高新北高质量建设,推进坪山高新南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带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