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市场监管局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坪山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治政府建与责任落实督查工作规定》《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紧密围绕市市场监管局和区委、区政府有关部署,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现将法治政府建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坪山监管局(以下简称“坪山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政府建设重大部署情况及贯彻落实措施。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学习制度,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坪山监管局党组及其下属各党支部先后召开了13次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干部培训体系,成功举办了1期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
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责任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的重要举措。
一是主要负责人组织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法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决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对法治建设工作重点部署、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全面协调各个环节、督办落实各项任务。将法治建设纳入局年度工作计划,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
二是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项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深圳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今年坪山监管局向区委、区政府报送《深圳市坪山区建设放心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工作方案》并严格遵照法定程序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提升重大行政决策质效,增强市场监管工作的公信力、执行力。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顾问律师和公职律师在参与处理行政复议诉讼、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等法律事务、为重大决策重大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意见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全流程标准化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以系统观点管理关键过程,形成案源受理分派、现场检查、立案、调查、罚没款催缴、涉案财物处理、卷宗归档及处罚后监管等标准化作业流程,构建监管执法全流程管理体系。印发《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坪山监管局降低行政诉讼败诉率和行政复议纠错率工作方案》,稳步提升行政执法质效,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以来承办232宗复议案件,48宗诉讼案件,无实际败诉案件,实现连续五年复议诉讼零败诉。
四是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局主要负责人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遵规学规守规用规,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把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摆在重要位置。参照《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结合党组会、党内法规学习会等,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党支部学法、日常学法等制度。依托广东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法治教育网、深圳市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政务微信等系统,组织开展党内法规及监管法律法规学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树牢“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意识,在全局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以高要求完成年度学法考试,参考率、优秀率均达到100%,顺利完成各类系统平台的学习任务。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今年以来,坪山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深圳市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以及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依法履行职能,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以更实举措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强链增效。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等系列活动,推动出台区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专利质押登记金额21.39亿元,登记笔数99笔,笔数完成率247.50%,排名全市各区第一。深入开展个体户分型分类选育行动,全区首个“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示范街正式揭牌,有针对性的加强合规指导。实施首席质量官公益培训项目,搭建质量强企经验交流展示平台,在全市首次展示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变革创新实践成果,惠及“6+3”产业集群重点企业253家,推动首席质量官制度覆盖企业超400家,全面提升辖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二是坚持暖民暖企,以更多方式提升群众幸福感。坚持柔性执法,包容审慎原则。依法执行轻微违法行为“首宗免罚”,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减轻、不予处罚情节的,通过负责人集体讨论会给予减轻、不予处罚处理,最大限度降低行政处罚对企业发展进程的影响,体现出市场监管的包容审慎、柔性执法,今年以来通过会签完成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案件190余宗,组织召开坪山监管局案件集体负责人讨论会议8次,通过上会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案件47宗。
高效化解民生诉求。严格落实民生诉求“每周一议”机制,小区电梯“四个前移”源头化解策略、校园食品安全“四个转变”做法入选市监监管系统民生诉求优秀经验。扎实推进居民生活用水电燃气违规加价整治,在全市率先实现水电“抄表到间”,率先“行检联动”协同监督机制,率先探索实现水电燃气违规加价信用监管,居民信访投诉举报下降93%。
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数字人民币预付式应用场景从传统教培行业向餐饮、汽车销售等新领域不断拓展,全区开通数字人民币商家125家,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预付资金汽车消费新场景落地坪山,全区比亚迪授权4S店实现数币预付监管100%。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以更严要求提升安全监管水平。食品安全治理持续深化。积极探索校园食品安全“联防共管”治理模式,制定全市首个区级学校外出集体活动食品安全工作指引,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后厨智能巡查发现并消除虫鼠患问题41家次。率先构建“一老一小”领域标准化食品安全评估体系,制定全市首个区级养老机构、托育机构食品量化等级评定标准,实现获证托育机构、养老机构量化提级全覆盖。
药械化安全屏障全面筑牢。深化省药监局“三重”创新服务优势,在医疗器械生产领域开展合规管理体系建设试点,为企业“量身定制”合规指导书,排查化解风险隐患63个,切实提升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水平。全区117家单体零售药店上线电子处方系统,推广使用率从47%提升至87%,推动处方药销售监管便捷化、规范化、智慧化。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有力管控。深化“专班+专家”特种设备监管服务模式,遴选全区40家重点企业完成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特种设备上门指导服务,排查消除隐患28处。协同住建部门建立房地产电梯监管全周期治理机制,率先印发新建住宅电梯设施移交、电梯设备全周期管控等工作指引,在电梯监管领域引入“6S”管理体系建设,全区电梯困梯率呈持续下降态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编制推广叉车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示范文本,组织对工贸领域叉车使用单位开展全覆盖专项排查整治,在全市率先以“市场化方式”推动120家企业应用智慧叉车系统,监测消除206次超速驾驶、未系安全带等违规隐患作业行为。
四、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
针对去年的不足,坪山监管局通过开展市场监管领域业务培训,通过“骐骥工程”、法制提醒、以案释法、各类业务培训等形式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执法素养,灵活应对新经济、新业态下市场对监管提出的新挑战;今年推出了“坪说市法”普法教育活动品牌并开展了14场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的“坪说市法”宣讲会,让普法主动上门,提高市场主体、广大消费者的法治意识,自觉遵法守法用法;结合党组会、普法特殊节点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回顾党史、党内法规等法治活动推动法治建设与日常监管工作的融合,将法治思维和方式贯穿到各个岗位各个人员。
五、2024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2024年,坪山监管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是各种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线上线下交易模式交织融合,市场需求趋向更加多元,对维护市场秩序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对新问题和新业态相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深入理解,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监管人员的法治培训力度,增强执法人员运用和执行法律的能力,灵活应对新业态、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二是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推动工作开展的力度还不够,法治建设与日常监管工作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法治思维和方式还没有完全贯穿到各个领域和岗位。
三是投诉举报、信访等数量多,被动式检查占比较大、时限要求高,还需进一步提升处理质量,降低后续复议诉讼败诉风险。
六、下一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坪山监管局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更高要求落实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坪山分窗口一站式服务职能,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政策和资源落地坪山,为坪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优营商环境。
二是进一步守牢安全底线,稳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治理,巩固校园食品安全“四个转变”成果。聚焦药品、化妆品的风险领域及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广智慧叉车系统,深化住宅电梯分级分类监管,进一步降低“三品一特”潜在风险,确保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三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加强对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及业务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质量,更加灵活的应对新业态、新形势下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