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水务局的精心指导下,坪山区水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区中心工作部署,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水务工作全面融入到新时代“助力产业发展、服务保障民生、提升城区品质”等事项中,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精心实施,提升水务工程建设品质。一是主动服务解决比亚迪公司积水问题。在其厂内实施正本清源查漏补缺项目,铺设雨污水管道13.6公里,恢复路面约2.5万平方米,有效解决厂区积水问题,赢得企业好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特赠锦旗以示感谢。二是聚焦“6+3”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配套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首座生物医药产业配套集中废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芯国际废水处理厂设备安装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满足集成电路产业重点企业废水处理需求;集成电路基地污水资源化示范项目一期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龙田街道金竹水环境提升工程正在开展用地规划调整、高压线下地和七通一平等前期工作。三是狠抓水务领域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坪山区南布片区蓄滞洪工程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目前正在优化初步设计。大山陂水库等15个区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实施大山陂水库围网拆除及亲水空间改造提升工程,大山陂-矿山水库积极争创省级水利风景区。
(二)多措并举,全面强化供水管理工作。一是着力提升供水服务品质和保障能力。形成成立坪山区水务集团工作方案,组织市环水集团与区城投公司就坪山水务业务合作初步达成一致;沙湖水厂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新增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二是建立住宅小区供水设施建设全流程管控体系。印发《坪山区新建住宅建筑生活供水设施建设全周期管控工作指引》,在全市率先实现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100%移交供水企业专业化管理,强化小区二次供水检查,确保居民用水安全。三是持续降低制造业成本。组织供水企业改造2个工业园区供水设施,完成7个工业园区供水抄表到企业,取消供水收费中间环节,推动完成3个城中村抄表到间试点。四是优化辖区水库布局。红花岭上库、红花岭下库、上洞坳水库完成取消一级水源保护区申报。
(三)倾听民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快推进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本着“重安全、提品质、惠民生”的原则,积极督促参建各方细化工作举措,高标准、高质量推进4项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其中:三角楼居民小组排洪渠、竹坑排洪渠已完工;坪山区田坑水大水湾片区阻洪桥梁改造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50%,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坪山区优质饮用水入户(第三阶段)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90%。二是着力办理民生诉求。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落实信访案件“专人负责+重点包案”跟踪督办、劳资纠纷“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等工作机制,下大力气解决积滞水、劳资纠纷等信访诉求案件,办理率及按期办结率均保持100%。
(四)常抓不懈,稳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一是完善辖区排水管网体系。正本清源巩固提升工程完成95%工程量,新建污水管网2.4公里,修复污水管网5公里,补齐缺失管网系统,提高管网运行效率。累计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1638个,创建比例达91.66%;累计创建污水零直排区47.6平方公里,达建成区面积的7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5%。二是全面强化河湖治理。落实落细河湖长制,巡河完成率和河长巡查发现问题处理率均达100%。落实“监测预警-联动溯源-高压执法-系统整改”的水质保障机制,组织民间河长护河志愿服务。坪山河上垟省考断面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及以上,其他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及以上,优良河长占比提升至94.63%。坪山河干流水质连续五年达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为全市五大河最优,坪山河入选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坪山区获得全市2023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优秀等次。配合圆满完成省第二轮第四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驻深期间各项工作,办理全区水务领域首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三是开展非常规水资源配置及利用专项规划。以坪山水资源短缺现状问题和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形成坪山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策略和总体布局研究成果。
(五)落实落细,着力夯实水安全基础。一是加强汛期水务设施巡查管护。组织坪排公司清疏雨水管渠560公里,清掏雨水口9.2万座,深入整治问题窨井盖1725个,全力打通城市排水经脉。坪山区排水业务“源网河库”一体化运维服务保障创新示范工程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为“二〇二三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二是积极消除积滞水点隐患。完成洋母帐、香江路(东关珺府旁)等14处积滞水点隐患整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配合省水利厅、市水务局成功举办广东省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业务培训—坪山区山洪灾害监测点现场教学。三是狠抓地面坍塌防治。完成2770余公里车道(含人行道)的地下空洞检测评估,处置各类地面坍塌隐患682处。
(六)亮点纷呈,高标推动水生态水文化建设。一是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和生态修复。对接“山海连城计划”,新建碧道18.82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平方公里。推行《人工湿地运行与维护标准》,高标准开展区管29万平方米人工湿地运维管理,湿地出水达到地表水准Ⅳ类。二是大力发展水文化水经济。头陂水库城市公园建成开园,在小红书、抖音等各大社交平台热度持续攀升,新晋成为市民“网红”打卡点,年度吸引游客达60余万人次,获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入选全市首批“林长惠民示范工程”。挖掘坪山河自然博物长廊等水文旅路线3条,发布坪山水文化游览路线地图,营造石溪河谷露营地、马蹄湾风筝大草坪等网红点,吸引众多市民沿河打卡。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兴水利民,开展水务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工作。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加快推动坪山区南布片区蓄滞洪工程建设,推进田坑水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立项,切实补齐韧性城市建设薄弱短板;推动集成电路基地污水资源化示范项目一期建成投运,集成电路基地污水资源化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年内开建,助力“6+3”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推动坪山区赤坳河全民健身公园项目建设,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和品质。
(二)整体布局,构建非常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全面谋划区域调蓄水体(湿地)布局规划,建设“上截、中蓄、长藤结瓜”的城区水系,对上游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及清淤,在坪山河中游新建蓄滞洪工程,同时在区内低洼地带布局23处湿地水体,充分发挥海绵设施“滞、蓄、净”的作用,提升城市韧性。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围绕“河道常年有水”的目标,优化汤坑水和碧水湖等片区水资源配置及利用,规划河道生态补水路径,加快打造原生态、田园风的城区水系。
(三)优化整合水务行业主体,积极探索供排水一体化管理转型。根据《深圳市水务局关于我市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推进策略的报告(征求意见稿)》思路,一是以成立区水务集团为契机,研究供排水设施“厂、网”运营主体一体化;二是在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优化特许经营框架下的供排水设施投资建设模式,进一步探索开展“建管一体”化,鼓励一体化运营单位投资建设供排水设施。
(四)完善排水运营监管体系,全面落实污水处理按效付费改革举措。一是严格落实《深圳市污水处理费按效返拨方案》《深圳市排水管理进小区按效付费考核办法》要求,切实提升污水收集和雨水排放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排水高质量发展。二是研究修订《坪山区排水设施运营管理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完善提质增效监管考核条款,实施与排水管理成效挂钩的考核付费机制,对因排水管理原因导致水质净化厂进水浓度不达标、积水内涝现象长期得不到消除的、排水网格不符合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要求等予以经济制裁,压实排水运营管理单位责任。
(五)持续落实“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促进企业承担环保责任。一是持续推动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配套集中废水处理厂服务范围生物医药企业签订纳管付费协议,保障企业医药废水深度处理达标排放(东江流域地表水Ⅲ类标准)。二是后续中芯国际、集成电路等项目按照‘一企一策’,政府兜底的原则,逐步与企业协商确定付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