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山海连城 自然深圳”生活节在深圳中心公园开幕。开幕式上,来自华侨城湿地深圳市观鸟协会、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等18家单位的自然教育品牌项目被评为“深圳自然教育优秀活动样板”。其中,“坪山全域自然博物”项目荣获“最具示范意义项目”称号。
“坪山全域自然博物”项目到底是什么?与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对于住在坪山的市民朋友来说并不陌生。这里拥有深圳最大的瀑布,万株梅花,岭南地区独特的动植物基因宝库。据2019-2020年坪山区生态本底调查数据,坪山区共有动植物2700多种。
得益于坪山优质的生态本底,2019年2月20日,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落户坪山。
为此,坪山区借鉴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围绕“深圳自然博物馆”,于2019年启动“坪山全域自然博物馆”项目,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建设,结合“智慧坪山”“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坪山自然禀赋和山水本底,有机融合生态环境、本土文化、人文艺术等元素,力争建成与深圳自然博物馆相呼应的室外自然博物馆,形成全市首个软硬件同步实施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样本。
编制自然与人文资源综合调研报告,打造15条精品特色自然研习径、建设坪山全域自然博物智慧导览系统……为保障项目开发的科学性,坪山区组织相关专家对区内地质、水文、人文、植物与植被多样性、昆虫和蜘蛛、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开展调研,并完成自然与人文资源综合调研报告的编制。
该项目坚持“水泥步道零增长、生命物种零冲击、生态环境零损害”的“三零”原则,有机融合山道、古道、绿道等现有道路基于坪山河干支流水系,依山就势,溯溪而上,辅以手作步道贯通断点,从而形成“一核(深圳市自然博物馆)、一环(坪山河、马峦山闭环)、五片区(大学城片区、燕子湖片区、中心公园片区、碧水湖片区、聚龙山片区)”总计106公里的自然步道体系。
经过近2年的探索实践,“坪山全域自然博物”构建了覆盖坪山全境的自然鉴赏和学习线路,通过“一张图、一套标识解说系统、一套书、一系列课程、一个导赏程序”,“五位一体”构建起零机械建造、智慧型呈现、全区域覆盖、全民共享的博物研习步道系统。据悉,15条精品特色自然研习径,预计2022年年底全面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坪山全域自然博物”小程序,配套线上解说内容,具备地图导览、图文展示、语音播放、影像库、物种识别、物种数据库、线路打卡等多种功能。市民朋友进入小程序或者通过扫描线下的博物牌,就能收听到相关的课程,边走边听,边看边学。
2021年9月23日,“全域自然博物馆”项目亮相第十七届文博会坪山展区,向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分享坪山“自然教育之区”建设理念。此外,该项目还荣获深圳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十佳项目”称号、“2021年度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等奖项。
阳春三月看桃花、夏日徒步看瀑布、秋天听虫鸣鸟叫、冬天登高赏梅花……随着一条条自然研习径的建成,一座没有围墙穹顶,永久开放,生机勃勃的“自然博物馆”,成为市民朋友观察自然博物最好的户外课堂。越来越多的市民朋友更愿意走进坪山,亲近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密码。据统计,全域自然博物线上导览程序使用量已累计突破60万人次。
此外,依托金龟自然教育中心、坪山区中心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坪山儿童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定期举办博物科普活动共同打造坪山全域自然教育之区。截至今年4月,共计开展自然教育课程68场,覆盖人群超过7200人,其中2021年“建党百周年 健行百万步”坪山站活动在“坪山全域自然博物”禾雀花步道开展,获得良好效果。(通讯员:杨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