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黄琼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坪山河干流人工湖建设》的提案收悉。现就提案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干流人工湖打造,提升削峰调蓄能力
人工湖(水库)的确对拦洪蓄水、调节水流、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坪山区在水旱灾害治理过程中建设不少人工水体,对坪山河流域的防洪、兴利、净化水质均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坪山河流域共建有16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4604万m³,通过上游水库的调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坪山河干流消峰滞峰能力;又如坪山河综合整治工程沿坪山河干流两侧在上、中、下游均衡布置7座调蓄池,容积22万m³,对初期雨水调蓄处理后排入坪山河干流人工湿地后回补河道,极大地改善了坪山河流域的水环境。
今年,坪山区委区政府将燕子湖和碧水湖成湖工程列为2021年坪山区重点关注事项,我局正开展成湖可行性的研究。在坪山河干流上修建人工湖不同于流域上游修建水库,人工湖的建设受地形、用地、来水、水质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若想起到一定的调蓄滞洪的作用,库容势必较大,那么对上游的淹没损失及对河道的洪水影响亦较大,如笋岗滞洪区控制集雨面积42.9k㎡,设计总库容310.54万m³,滞洪库容达230.8万m³,对布吉河滞洪调蓄作用明显,而燕子湖以上坪山河干流集雨面积102.64k㎡,现燕子湖成湖方案中湖体容积仅40万m³,除去景观水体占用库容,所剩滞洪库容更微乎其微,因此受现状用地规划限制,干流人工湖的建设对坪山河的削峰作用有限;其次,水库大多建设在生态区,水质优质稳定,而干流上建湖水质受河道水质影响较大,尽管坪山河干流已经达到Ⅳ类水标准,但个别时段个别指标超标及突发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使得干流建湖水质保障措施实施难度较大,如将初期雨水引入湖中,作为水质处理设施的前池,则人工湖难以实现景观娱乐功能,同时初雨水质使得湖体更易爆发蓝藻等水污染事故,从而影响坪山河干流的考核目标;第三,干流建湖的淤积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如笋岗滞洪区建设以来,湖底淤泥厚度达0.25~3.22m,淤泥总量约20.64万m³。综上所述,干流人工湖的建设需系统、综合、全面的分析研究,在确保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价值。为科学谋划坪山河干流人工湖的建设,我局已开展了坪山区水资源配置及河湖生态水量保障实施方案的研究工作,将立足于坪山区最新发展定位,合理论证成湖规模和水量水质保障措施,力争通过干流人工湖的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山水城市景观和高品质的城市新客厅,扭转坪山在深圳市民心中工业大区印象。
二、关于配套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质净化作用
坪山区正努力践行以“建设海绵城市”为核心的“柔水”行动,全面推进包括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城市水务等各类建设项目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现海绵城市建设已由原来的重试点建设逐渐转向片区建设,实现片区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计划到2025年,坪山区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同时,在人工湖的打造上,我局也将根据规划指引要求,在湖四周增设生物滞留设施以净化入湖雨水,充分发挥湖边湿地的蓄水及净水功能,结合湿地景观种植截留、净化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以降解、削减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湖中将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构建水下森林;湖体配套水体循环和水质净化设施,实现水体交换和应急处理;滨水活动空间的安全系统、生态系统、慢行系统和服务系统也将按照海绵理念进行设计,综合采用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净化入湖雨水水质,保护湖体水环境。
三、关于强化智慧运维管理,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坪山区智慧水务建设正有序开展,目前,坪山河干流智慧水务系统已投入使用,通过综合调度71套截污井、2座水质净化站、7个调蓄池、9块人工湿地、1间补水提升泵房,实现精准截污,全面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保障河道水质。同时,坪山排水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防汛指挥系统已经搭建,通过日常养护、管网巡查及汛情“一张图”展示,实现排水过程管控、防汛调度和“一体化”指挥。
“十四五”期间,坪山区智慧水务将按着“基础先行、急用先建、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基础先行”“数字提升”“智慧管控”三期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全区水系、水务工程设施体系、水务设施管理运行体系的智慧水务大平台,实现厂、网、河、库(及调蓄池、尾水湿地、人工湖等)运行一体化、流域水利设施与供排水基础设施调度一体化、智慧水务和治理工程措施一体化,全面提升水务智能化管理水平。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逐步实现委员所说的“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空气常洁净”的现代城市目标。感谢委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我区水务工作的支持,下一步我局将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共同打造生态自然宜居的坪山。
深圳市坪山区水务局
2021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