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坪山区应急管理局积极落实市雪亮办、市应急管理局关于接入全市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监控视频的工作要求,坚持“三个一”发力,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第一时间统筹协调、第一时间推动落实,在分平台4728余个摄像头中进行甄别、选取、调试,最终选取154个点位适合、图像清晰、效果突出的摄像头建设专题目录,覆盖60个应急避难场所,全部接入“市总平台”,在全市率先完成应急避难场所视频监控建设、接入、整合、报送工作。
一、构建综合保障体系,夯实视频监控建设接入工作基础
(一)强化组织保障。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坪山区应急管理局与区委政法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街道等13个部门密切协同,组建了工作专班;召开3场协调会,要求各成员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进视频监控建设接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资金保障、人力保障;明确工作计划、时间表、任务书,制定工作会商、情况通报工作制度;厘清各单位工作职责、把握时间节点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视频监控建设接入。
(二)强化统筹协调。探索并提出了“应急统筹、主管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受益”的工作模式,形成了视频监控建设接入工作的合力,有力推动了工作进展。应急牵头调研全区应急避难场所视频安装接入问题,对接入工作进行跟踪、督办;统筹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教育等部门和各街道保障视频监控设备建设及接入相关经费并按照任务分工落实;协调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提供视频资源接入技术支持,进行技术交流13次,会同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实地勘察39个场所,点对点、面对面解决各类技术问题,打通视频接入“最后一公里”。
二、构建综合应用体系,夯实视频监控建设接入实战基础
(一)强化实战运用。为探索避难场所视频监控建设接入应用,坪山区应急管理局坚持“群众第一”理念,紧盯实战需求,积极应用视频监控开展人员安置各项工作,积极建立视频巡查、线上指挥工作机制。今年汛期,坪山区应急管理局利用视频监控了解转移安置人员的生活状态和场所环境,解决避难场所开放时的安全管理问题;了解各场所使用情况及安置人员密度,第一时间调控分配;了解安置人员生活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物资。在“5.12”强降雨及台风“马鞍”期间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2000余名转移安置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强化综合运用。通过整合各类信息系统提高综合应用效能,坪山区应急管理局将视频监控与“应急避险场所码”和应急广播“大喇叭”综合运用,让转移安置工作更智能化和信息化。转移人员进入避难场所需扫描“应急避险场所码”实名登记入场,后台可掌握登记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对受灾群众进行分类划分,对特需人群提供专门服务,通过监控视频巡查,确保精细化管理到位。同时,通过视频监控巡查台风暴雨影响期间是否有随意进出避难场所的现象,全区192个“大喇叭”可以实现第一时间点对点喊话,提醒避险人员服从避难场所统一管理,保障自身安全。
三、构建综合管理体系,夯实视频监控建设接入发展基础
(一)强化长效管理。坪山区应急管理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任务书,现场勘察选点,进行总体布局,在各应急避难场所的活动区域、主要出入口通道、登记处、物资储备室等关键位置安装监控,确保重点位置、重点区域监控无死角、无盲区,全量接入“市总平台”,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避免重建设、重考核、轻维护、轻管理的现象,坪山区应急管理局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共同作为视频监控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保障视频监控的在线率,做好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视频监控建设、管理、应用、维护工作。
(二)强化智慧赋能。将应急避难场所视频监控百分百接入坪山区应急管理局智慧应急系统,打破系统间无法互联互通的“孤岛”问题,实现视频信息高效共享共用,全面提升动态掌控能力,做到“能统、能看、能用”,推动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同时,将可视化建设与应急指挥、应急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应急管理“平战结合”功能,用活视频监控数据信息,真正做到“智慧应急”,为全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支撑。
下一步,坪山区应急管理局将继续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监控视频建设和完善工作,保障视频监控点的在线率,查漏补缺,加快构建点位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应用效能更加明显的标准化避难场所视频监控体系。同时,在具备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部署应急广播接收终端,以信息化为支撑,有效提升我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信息员:贾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