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构建高质量政务服务体系 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后劲的建议》(第1-20210087号)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微企业培育工作的建议
(一)不断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坪山区设立的“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均可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辖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2020年,共发放476家企业约6.97亿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含疫情补贴),其中444家为中小企业,占比93.28%,共发放2.26亿元,占比32.42%。2021年,第一批拟发放118家企业共1.46亿元专项资金,其中107家为中小企业,占比90.68%,共发放0.54亿元,占比36.99%。
2020年,区工信局结合坪山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开展政策修订完善工作,以支持高质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同时结合集成电路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专项、创新型产业用房等专项政策,于2021年6月8日以区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坪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坪山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系列政策的通知》(深坪府办规〔2021〕2号)。其中《深圳市坪山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措施》中第八条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对上年度获得经坪山区产业主管部门备案或登记的投融资机构2000万元以上投资的企业,按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1%,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首次入选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符合坪山区产业发展导向,首次纳入统计数据库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完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出台《深圳市坪山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措施》《深圳市坪山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措施》《深圳市坪山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设置科技金融扶持政策,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二是壮大辖区金融业规模。积极对接引入上海银行、兴业银行、杭州银行、广发银行、国泰君安,推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珠江村镇银行在辖区内增设网点。推动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升级为一级管辖支行,提升网点级别与质量。三是多渠道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定期召开辖区银行机构座谈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银企对接会,举办投融资路演活动,积极推动银行与辖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做好融资服务。同时,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加强与政策性银行、高新投、中小企业担保集团等金融机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引进优质产融资源,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7月2日,我区共收集247家企业105.54亿元融资需求,其中233家中小企业提出72.77亿元融资需求。已为235家企业放款75.73亿元,其中为226家中小企业放款67.68亿元。四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区国资局、科创局、产业资本投资公司等单位就创新产业扶持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进行研究,在原有无偿资助的基础上,新增产业化“股权资助”扶持方式,形成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相结合、政府征集项目和专业机构评审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新模式和新机制,即通过“股权投资+直接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早小好企业进行资助,其中股权投资部分,由拟设立的区属国有企业——坪山区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或社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通过阶段性持有股权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同时减轻了区财政在产业扶持上的压力。
(三)推进区政府引导基金改革
一是坪山区于2021年3月以区引导基金公司股权作价及财政出资1000万元注资的方式设立一级国企深圳市坪山区产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产业资本投资公司”)。该公司定位于我区金融资本集聚和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载体,下设母基金业务、股权投资和资本管理等业务板块,按照以融促产、牌照协同、投贷联动、参控有序的发展思路,打造“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双驱动,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平台的优势,撬动社会资本支持辖区产业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区产业资本投资公司已于2021年4月30日完成全资二级子公司区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目前该子公司正积极申请GP牌照。二是规范引导基金管理和运作,我区结合实际情况对原管理文件进行修订,并于2020年10月修订了《坪山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修订)》,区投资公司将严格按照基金管理办法,以股权投资方式积极投向天使期、初创期、早中期、成熟期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
二、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扎实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成立坪山区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坪山区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区街企业服务中心资源统筹、聚集和链接,同时于2021年4月份印发《坪山区企业服务再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进一步完善区级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街两级服务体系、服务窗口和多部门协同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企业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推动智能网络化服务,开发建设“坪山区智慧经服平台”。自2020年9月试运行以来,平台已注册重点工业企业、创新型企业等近千家,解决了百余项企业诉求。目前,正在借鉴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民生诉求分拨平台建设经验,优化“智慧经服”平台事项分类,加快实现“诉求统一分发、事项统一办理”。现已经形成诉求分类初步清单,正在征求各单位意见。
(二)提高窗口服务规范性和便利性。坪山区推行“一码管理、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体运行”的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务服务规范性和便利性。一是加强事项标准化建设。我区25个部门在广东政务服务网上公布了75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事项申办条件、申办材料、办事环节、办理时限等要素统一,群众根据“一个办事标准”即可到坪山各政务大厅申办事项。二是实行一网通办。大力推广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指尖服务”,电脑端通过“广东政务服务网”一张网,手机端通过“粤省事”小程序、“i深圳”APP办理,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除涉密和特殊事项外,我区100%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100%实现“最多跑一次”。三是实行一窗式综合服务。区级统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一窗式”受审分离新模式,即“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办事窗口统一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职能部门审批人员作为后台支撑,负责事项的审查决定和结果签发工作。四是推出政务服务“免证办”。依托电子证照库,推出政务服务“免证办”,实现156种电子证照替代实体卡证,428个政务服务事项材料关联电子证照(全区547个按子项计算事项,有办事材料的事项数533个)。政务服务“免证办”具有覆盖面广、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灵活方便等特点,通过信息共享、数据比对获取的审批信息不再要求提交申请材料,能通过电子证照替代的不再要求提交实体卡证,从而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三)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我区已推出多项改革举措。一是推行“秒报+秒批”一体化机制,实现申请表单无感申办和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截至2021年5月,我区共计8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报”、13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二是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将一个主题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事项的业务一次进行申报,申请人只需一次申报、一套材料就可高效办成“一件事”,目前我区推出445个“一件事”主题服务。三是实行告知承诺制,实行“申请人诚信承诺、审批机关立即审批、事中事后加强监管”的模式,目前我区22项涉企服务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四是推出“容缺受理”。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次要条件欠缺的办事群众,实行先受理、先审批、后补齐,待申请人按规定时限补齐材料后,予以出具证照,我区共计341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容缺受理。
(四)完善政务服务大厅考核激励机制。我区已针对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采取多项考核激励举措。一是抓紧抓实“好差评”机制,着力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大厅“好差评”日常监管,将“好差评”工作纳入区级绩效考核指标,积极主动引导群众进行评价,持续跟进差评核实整改情况。截至2021年5月18日,群众整体感受平均值为9.98,好评率为99.78%。二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开展服务质量监测,以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定期对38个政务服务大厅的大厅环境、硬件设施、场景服务、工作纪律四个指标开展检查,组织人员进行办事体验评估。通过定期检测,倒逼各级政务大厅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办事流程。三是开展评先创优,为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促进政务服务工作提速增效,启动了坪山区2020年评创“群众满意政务大厅(审批服务单位)”暨“政务服务之星”活动,累计评选出“政务之星”120名。2021年将持续开展“政务服务之星”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各级行政服务大厅打造成为“文明展示的窗口、接纳民意的平台、改革创新的载体 ”。
三、关于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质量的建议
(一)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建立信用分级、风险分类的智能化监管模式
一是统筹编制坪山区年度随机抽查事项清单、部门抽查计划、联合抽查计划,动态调整检查对象名录库及执法人员名录库。目前,坪山区已将区直14个行政执法部门全部纳入了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14个行政执法部门,共计127个行政检查事项,纳入双随机检查事项总数为305项,其中联合抽查事项为207项;制定部门抽查与联合抽查计划共计57项;已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共计10423个检查对象,执法人员名录库共计执法人员329人。二是勇于创新,结合区级改革,加强和规范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在深圳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试点工作中,结合区“信用+执法监管”改革项目,创新完善“信用+执法监管”方式,探索以信用分级分类等信息对监管对象设置不同风险层级,采用不同监管方式,完善信用监管在行政监管中的作用。目标是减少“多头执法、频繁检查、选择性执法”的现象,丰富推广“信用+执法监管”应用场景,加大信用联合奖惩力度,营造崇尚法治、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依托我区信用执法大数据库,建立事前信用核查和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风险分类、执法全过程监管和双随机抽查;事后联合奖惩、依法惩处和信用修复的全过程闭环监管制度,实现市场主体准入、经营、退出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对风险的跟踪预警,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三是以“一次联合”为突破,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坪山区一直全力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工作。在《坪山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全区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次数要达到该年度总抽查次数10%以上,具体分解为各行政执法部门每年应开展不少于1次,鼓励各部门以“一次联合”为突破。在《坪山区“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细则》中,专章规定了跨部门联合抽查的具体程序、操作规范、参考文书,全面规范联合抽查程序、操作流程、检查方法和工作标准,推进全区“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工作程序固化、监管过程留痕、责任问题可追溯,全面推进全区跨部门联合抽查全流程整合。通过联合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二)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根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减少商事主体登记事项和设立材料,实施住所信息承诺制和“一照多址、一市一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申请人提交材料信息进行比对查验,加强驰名商标和知名字号保护,落实《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优化辖区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积极推行“企业秒批”“移动商事登记签名”“自助终端领照”等领先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