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阮双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园区的提案》第20210460号收悉,现就提案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借鉴德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联动模式”的意见
大学科技园在德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一是政府直接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有明文规定,政府投资的大学必须同企业进行合作,加快科技开发速度。二是定位于孵化企业和促进就业。园区管理部门定期发布新科研成果和项目,或者举办各种展览会以便企业交流选择;德国还组建了孵化器联合会,为会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周到的服务,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有效的沟通桥梁。三是依托一流大学建设科技园。德国300多所高等院校参与了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或成果推广中心的工作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数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也是高科技公司的骨干力量。四是科技园服务体系完善。德国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推动了企业创新,也为企业创新解除了后顾之忧。
坪山区借鉴德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努力形成环深技大科创园区的集群效应。一是规划引领。坪山区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坪山高新区空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21年3月1日印发。《纲要》构建了“双核四片、蓝绿镶嵌”的总体空间结构,塑造了包含生物医药产业板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板块、新能源产业板块、未来产业板块在内的四大产业板块,从空间上为产业片区内布局高端制造业、半导体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成果转化平台等提供了规划依据,有力地支持打造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园区。另外,根据坪山区印发的《坪山区“政府统筹、连片推动”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高新南生态科教城作为当前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的“1+7+N”重点片区之一,成立了区级专班组,全力统筹推进以深圳技术大学为核心的高新南生态科教城建设。深圳技术大学作为专班组成员单位之一,将为技术大学在科创园规划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搭建高效优质平台。二是平台搭建。我区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工作,推动深技大成立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心,目前有中心及实验室约14个,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区块链、裸眼3D、激光设备、产品设计等方向做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我区积极联系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协调科技研发机构、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协同配置,协助深技大登记备案技术转移机构。三是资源联动。高新南片区拥有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包括深圳湾实验室坪山转化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深圳创新创业学院等,未来将形成以深技大为核心的创新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为坪山高新区赋能。
二、关于“加速科研团队引进与人才培养,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意见
(一)加速科研团队引进与人才培养
1.高度重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出台支持驻区高校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深圳技术大学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二是高质量举办名校博士坪山行系列活动,通过邀请世界一流高校博士来访坪山、走进深圳技术大学,促进高校引进人才、对接资源;三是举办博士进企业、校企产学研对接、国际人才话坪山等活动,搭建深圳技术大学博士与企业、各类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推动实现资源对接、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
2.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举办创新教育联盟签约仪式,成立零一学院创新教育联盟,启动首批创业学院教授招聘及开设科创训练营,完成创新创业学院临时过渡校园场地建设装修,打造从创业人才培养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再到新经济培育相辅相成的全生态系统。进一步发挥深圳医学科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深圳技术大学及正在筹建的全新机制深圳师范大学优势,打造全新机制高等教育集群。
3.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实现精准扶持。完成2020年度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发放工作,累计资助专项资金项目1292个,资助金额达3.4亿元,受惠企业683家。发放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项目资助1360万元;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1.9%,总产值达1194.53亿元。
(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1.全面修订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结合实际对《深圳市坪山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坪山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进行系统修订,使资金申报更加严谨、便捷、安全,使“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内的政策体系更加稳固。瞄准高新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夯实科技创新工作基础,启动新一轮政策修订工作。
2.推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落地运营(零一学院7月份首届招生、科创学院9月份开学);推动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深圳市石墨烯产业园正式启动;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深圳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院、赛诺菲巴斯德疫苗创新中心完成场地装修招标工作,正式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深圳湾硬科技品牌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等项目稳步推进。
3.出台《坪山区孵化器培育库管理操作规程》,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下简称“孵化器”),发展培育库,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和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对入库企业开展统一服务指导,主动协调破解发展困难和问题;聚焦孵化器发展需求,精准提供政策对接、宣讲和协调服务,引导其实现向纵深垂直发展;设立孵化扶持机制,备案入库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运营机构可连续两年获得30万元、20万元的运营奖励及20万元、10万元的租金奖励等。
三、关于“设立创新成果转化基金”的意见
(一)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审议并设立了红土基金、新兴产业基金、仙瞳医疗基金、合创智能基金、英智科技、澳银天使、远致富海新兴产业二期、中航坪山基金、邦勤基金、普合萤火基金以及新愿景基金等11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47.92亿元,实到资本44.90亿元,主要投资领域为坪山区新能源智能网联、生物医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全力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发行全国首支生物医药产业知识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帮助辖区内11家生物企业获得1亿元资金,实现坪山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零的突破”。与海科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园、深城投&中城生命科学园等共同建立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站,畅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渠道,通过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站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培训、政策宣讲等常规知识产权工作。
(三)健全资本市场资源要素整合平台。近日,坪山区投资公司获得坪山区国资系统的历史上第一张管理人牌照,填补了区属国企此前没有私募牌照的空白,标志着坪山区投资公司“引导基金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和“科技创业投资”三大国有资本运作业务逐步建立健全,坪山区国资系统金融业务板块进一步丰富完善。区投资公司通过搭建资本市场资源要素整合平台,深度挖掘区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市场化运作,灵活运用引导基金、私募投资、科创基金等金融工具,以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完善的制度体系、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赋能,形成产业投资全生态闭环,引导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源向坪山区聚集,为加快打造坪山区以“创新药、智能车、中国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集群贡献力量。
四、下一步工作开展思路
(一)编制园区发展规划。结合坪山高新区空间规划纲要和综合发展规划等上层规划研究,开展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园区综合发展实施策略研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科学园发展经验,依托正在建设的高新南核心启动区田心车辆段,打造面向深圳技术大学的创新园区孵化器、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品质的生活配套设施等。
(三)组建坪山区孵化服务联盟。随着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园区企业孵化服务的要求和需求将日益增加,大量的孵化服务应当借助社会上具有一定资质和资源的专业中介机构来完成。组建联盟可通过整合国内外与孵化服务相关资源,扩大坪山区科技创业与孵化器实践的影响力,扩大与全市乃至全国优质孵化平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交流以及建立一支能够提供各种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以此完善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园区内部生态构建以及促进与外部相关机构协调、协同,共同构建外部生态体系。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充分整合区内所有孵化器以及孵化服务机构资源,利用区内有关科技信贷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支持、科技融资租赁支持等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与企业组建风险投资公司,与银行成立风险担保公司,为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园区内中小企业提供小额流动资金借贷等,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并不断疏通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五)组建整合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全区目前公共服务平台大多为企业自建,存在分布较散、平台功能不易推广以及无收费标准等问题。科技中小微企业不经人介绍,均较难使用这些平台。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集中购买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为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设计、开发、试验、工艺流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和标准化等技术服务,一方面能更好的摸清各平台功能并服务于科技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又可使得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有需求时,直接寻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咨询,更快更有效的使用到各平台提供的服务。
此函。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18日
附件: